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万山朝拜文碧峰
章骥
文章字数:2301

文碧叠翠

207基地遗址

青山书院

  尧夫古柳
   
  文碧峰,商南八景之一,又名文笔峰、青山峻峰。
  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事罗文思纂修的《商南县志》“形势”篇生动地记叙了“文笔叠翠”的盛景:“城南四十里,即青山叠嶂,一色望之翠然,经冬夏不改。”古人诗曰:“孤峰耸翠倚空悬,文笔生辉灿目前。势接魁星双点斗,光浮晓日半含烟。”
  出商南县城,往南经三角池,进甘露沟,翻双庙岭,就到了青山地界。站在双庙岭上眺望,文碧峰突兀而起,翠峰擎天,势插霄汉,周围群山都匍匐在它的脚下,有如虔诚的信徒将它朝拜。朝晖夕阴、云雾蒸腾里,文碧峰默然不语,有如饱学的文士,衣袂翩翩,昂首凝眉,将千山万川尽收眼底,等待着好山乐水者来这里寻找自己。明代黄卷《商南八景》诗中的《青山层峦》云:“雨过天连青壁障,风来雾卷翠屏遥。地灵人杰禅光媚,玉润山辉宝器饶。”清代著名诗人文思安曾留诗赞曰:“自是文章归大块,由来健笔属春官。毓秀钟灵天设就,此山漫作卧游看。”
  青山老街南依文碧峰,北枕浅山,东黄陡岭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古木苍翠,西黄陡岭呈马鞍形,苍松古柏,森森成趣。中部十里川道,两岸良田百亩,古代长安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商於古道纵贯其间,发源于草荐沟、响塘沟的青山河穿境而过。令人不解的是河水流至东黄陡岭脚下时突然无影无踪,在西黄陡岭南端又再次出现。地理的异象,让青山古街在万千群山里增添了几多神秘。
  青山街始建于何时,无法考证,但从史料和当地的民间传说里可清晰知晓:北宋邵雍曾在这里开办书院,手植古柳,教书育人,为古老的青山街、隽秀的文碧峰平添了一份精神的源泉和文化的厚重。邵雍(公元1011年~1077年),字尧夫,人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尊称邵康节。北宋理学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号称“北宋五子”。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后长期居住在洛阳。邵尧夫看到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官府搜刮民财,向金人连年进贡,加之官场的失意,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乡野,在名山大川间寻求本我。《商南文史资料》载:邵尧夫应商州好友赵郎中邀约,遍访商山洛水。行至商南,看到青山文碧峰雄奇隽秀,突感心灵的契合,惺惺念念,流连忘返。返回洛阳后,多次在书信中提及。赵郎中窥中邵尧夫的心思,就派门生到洛阳把邵尧夫及家眷接来,并在青山街为其置屋定居。邵尧夫喜爱植柳,经常徜徉于文碧峰的山水间,文碧峰的雄山秀水慢慢抚平了邵尧夫激荡的内心。邵尧夫在此创办“青山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坚持了八年之久。文人的一次因缘际会,让文碧峰这一散落乡间的形胜沾上了文化的遗韵。
  沧海桑田,邵雍的遗迹如今都已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里,“青山书院”也无迹可寻,唯独其当年手植的古柳还倔强地挺拔在河道边。后人为了纪念邵雍,名之曰“青山尧夫柳”。《商南县志》载:“此柳为北宋邵尧夫手植。尧夫柳枝大叶茂、树态奇特,当地人曾绕树筑台,将其拜为树神。”民间诗云:“文笔峰下柳叶青,邵雍手植自得名。老残历经千年久,犹盼根深万代兴。”
  文碧峰主峰海拔1056米,参天古树四季常青。远看文碧峰,青山耸翠,就像浓淡适宜的山水画挂在湛蓝的天空。循青山老街南去,经文碧峰山门而入,步景区盘山路而上,至文碧峰巅,上观蓝天白云,下观雄山大川,东面的河南西坪、湖北洋淇,北面的龙王尖、双巅、凤凰山,南方的豆腐尖、大岭观、高庙岭,西部的偏头山,均依稀可见。文碧峰的西南坡脚,就是碧水清流的丹江,古时帆影舳舻相连,绵延渡口。据传暮年的王安石亲临文碧峰,被眼前的山水深深震撼,脱口吟出寓居金陵时的旧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放眼望去,丹江北岸半晴半阴,晚云低徊欲雨,青山浓云缭绕,正在为无路可行而焦虑时,忽见千只帆影扑面而来。寄情山水的王安石,既是在文碧峰观丹江盛景,又何尝不是在暗喻曾经的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俗世的几多苦闷、伤感,顿时都化作了云烟,随风而去。
  文碧峰的美,不仅在于它的雄奇高峻,山中更是溶洞广布,别有洞天。其半山腰有朝阳洞、娘娘洞、狮子洞、鸽子洞、老鹰洞、天眼洞、风洞、新洞等多处溶洞,隐藏在苍翠古木之间,深不可测。曾有胆壮者备干粮、灯火、绳索、刀剑等多次进洞,终因洞中有洞,诡异险峻,无果而终。也曾有人向洞中深潭投放两只白鹅一探究竟,几天后白鹅竟遨游于丹江。众多洞穴,最别致的要数朝阳洞。《商州志》中记载:“笔峰东半山向南有洞,深不可测,洞外古木森森,俨如终南之碧天,朝阳直射洞口,因名朝阳洞;又形肖狮子,俗称狮子口;中有古刹极其幽静。”制军杨载福入陕至此题笔云:“到此不须临绝顶,已知身近五云边。”内中更是天设地造,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幽幻无穷。
  我想,王安石到文碧峰,一定会到朝阳洞的。曾经岁月在心中留下的皱纹,文碧峰会一一将它抚平。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中华阳洞,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让大宋王朝出现了短暂的生机。“尽吾志”思想是王安石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一介书生,心系黎庶,在山水中汲取营养,参悟玄机,虽九死其犹未悔,愈挫愈勇,直至将在山水中汲取的营养消释殆尽,还在苦苦坚守,从而让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了山一般的厚重感。
  青山悠悠峰奇峻,文脉绵绵照千秋。文碧峰,读你的过程何尝不是在叩问自己的内心,何尝不想化身万千群山中的一座,将你深深地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