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路上党旗红 抓好党建促双赢
——丹凤县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5405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丹凤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按照“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突出引领融合,大力实施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攻坚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冲刺行动,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越来越足。
  丹凤县委找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契合点,推动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集中、政策向脱贫攻坚倾斜,实现抓党建和抓脱贫攻坚的相互推进,达到“双赢”的终极目标。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43.65%下降到1.02%,贫困县摘帽指标全部达标。产业扶贫“华茂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梅庄模式”在全省推广;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五位一体”易地扶贫搬迁做法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压实担子 聚力攻坚强引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丹凤县委把优化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党建重大工作任务,注重从“选、育、管、用”等环节入手,强化责任落实,压紧压实“担子”,让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小时候,我经常听父辈们讲述老支书刘西有的故事,尤其是他带领马炉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面貌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心中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马炉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杨阳说,“作为马炉村党支部书记,我以刘西有老支书为榜样,自加压力,带领马炉村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一定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在杨阳的带领下,马炉村建成了集休闲观光、草编、手工作坊、杂粮作坊为一体的休闲体验产业园,乡村旅游初具雏形。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520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实现从0到16万元的突破,昔日泥泞的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民居焕然一新,村庄院落干净整洁,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作为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能不能靠得住、冲得出、顶得上,能不能负责任、勇担当、敢作为,是衡量党性、考量情怀、检验品格的重要标尺。2017年,武关镇毛坪村村支书一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30岁出头的镇社保干部李栋临危受命,担任毛坪村村支书。面对脱贫任务重、群众增收渠道少、自然条件差等一系列难题,李栋带领村两委班子研究确定了“党建领航兴产业、聚力发展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创新“支部引领、集体主导、股份合作、三产融合、多元增收”的“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目前,全村户均拥有茶园20亩,茶叶年产量突破50吨,产值1000余万元,户均通过茶叶增收8000元。
  李栋说:“是党员,就要当榜样;是干部,就要做模范。只有村上发展了,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当干部的说话才有人听,群众才真心拥护你,打心眼里说共产党好!”
  丹凤县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动担当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条措施”,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10件“实事硬事”,建立项目化引领、清单式推进、立体式督查机制。推行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领办一个党建特色项目、包抓一个扶贫示范点、促进一个支部升级晋档的“三个一”工作制度,以上率下,真抓实干,32名党员县级领导带头联系包抓64个党建扶贫联系点,各党工委书记、副书记每人包抓2个党建示范点。
  县上出台了“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八条措施”,全县155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全面落实“一肩挑”,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履职辞职双承诺、正负面清单等制度,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加强了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集中攻坚年”活动,建立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党组织与产业链和集体经济联结等工作机制,确保年底前所有村全部达标、示范率达40%以上。实施“雏燕”工程,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农村青年党员发展力度,为全县89个贫困村每村选聘1名大学生,担任扶贫信息员,充实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整合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第一书记、镇办包村干部、村两委会班子“四支队伍”2100余名干部,分级分类开展“五类”扶贫干部培训,在全县155个村(社区)组建成立了脱贫攻坚联合工作队,由镇办包村科级领导挂帅担任队长,严格落实“三色预警”“四同考核”制度,统筹调动“四支队伍”力量,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推行“党员+中心户长+贫困户”联户帮扶机制和党员“365”精准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抓产业促致富作用,带动全县16724户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丹凤县委认真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奖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待遇补贴挂钩制度,按照不超过当年总收益的20%、不超过20万元的标准从盈利中给村、组干部分配奖励,最大限度调动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选准路子 因地制宜施良策
  丹凤县武关镇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批示的发祥地,如今该镇南坪村党员魏万林,利用全县每年产生的约10万吨核桃壳、山茱萸核的废弃物,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建成了年产1万吨活性炭的凤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时,他还利用活性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发展反季节蔬菜、香菇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获得了土地租金、扶持资金入股分红、企业务工多项收入,走出了一条以贸促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的新路子。
  丹凤县结合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等方式,因地因业制宜,鼓励基层创新,项目资金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精准对接,探索“产业带动型”“项目拉动型”“资产资源收益型”“新型合作型”“服务创收型”等发展路径,着力构筑党建领航、发展集体经济、力推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商镇保定村党支部立足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支部牵头领办企业,投资40余万元,成立了丹凤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儿童游乐场、游泳馆、羽毛球场、网球场、高端民宿、丛林拓展训练基地及秦岭健身步道等项目,全村村民实现年人均分红600元以上,102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做优做强“精品景区+乡村旅游+精准脱贫”品牌。
  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龙驹寨街办赵沟村党总支积极实施移民小区党建“凝心暖心”工程,探索“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的小区治理模式,将“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连心代办、教育惠民、医疗保障、服务优化、治安净化、就业扶持”6项行动,在家门口办起了社区工厂,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192个,让小区居民就近实现增收。
  为了克服单一种植养殖收益局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丹凤县引导农民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和宅基地使用等权益,以及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逐项量化、签订合同,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参与股份分红。为38个贫困村注入3000万元激活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将铁峪铺镇东川村等6个村300个双孢菇大棚折股量化到731户贫困户参股经营;以城镇景区化、乡村景观化、产业绿色化“三化联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3500余名贫困群众通过耕地、林地、房产等入股成为股东,实现了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商房、资金变股金的完美嬗变。
  做大盘子 扩规增效促发展
  丹凤县委积极创新抓党建促脱贫的管用举措,探索走出了“三联三带三创”的脱贫新模式,让每名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镇办产业脱贫工作或是联系一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名科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大场大户,每名干部至少联系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依托产业增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支部带动,让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组织创业等形式实现增收脱贫。
  棣花镇陈家沟村党支部依托“文创小镇”地域优势,推行“党组织+食用菌研发中心+农业产业示范园(基地)”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带领、委员带动、党员带头、人才支撑,全村共建立党员示范基地4个,培养党员示范户23户,新建食用菌57棚,种植葡萄470亩,带动10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铁峪铺镇化庙村党支部采取“公司化运作、贫困户参股、村集体经营”的方式,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建设双孢菇大棚14个,种植胎菊40亩,修建光伏发电站1个。不仅有效解决了化庙村产业扶贫散、少、短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贫困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目标。
  县委办驻化庙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贺广宇说:“我们探索的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合作社带动、结对帮扶的‘三带一帮’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使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269元,成为全县抓党建促脱贫的样板。”
  蟒岭深处的峦庄镇汪家沟村田金娥,实现了由贫困户向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今年田金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向42户贫困户每户发放蜜环菌共计900袋,并提供猪苓、茯苓种苗,指导他们进行种植,按照目前行情预计可带动户均增收1.35万元。田金娥只是丹凤县脱贫攻坚战役中依托政策和帮扶摆脱贫困的一个代表。
  丹凤县委聚焦用好产业发展、就业增收、金融扶持、兜底保障政策,用好《做好疫情防控增加农民收入防返贫政策支持办法》政策和各项扶贫政策,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产业,优化“南药北菌川果蔬、龙头居中带两头、三产融合联农户、多业并举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重点推进食用菌、中药材、核桃、肉鸡、艾草、毛驴、葡萄、猕猴桃“八个重点产业”发展,引导更多的“田金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通过产业、就业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八个产业”推进顺利,10万头生猪养殖场和3个千头猪场、6个百万袋香菇基地启动建设,新发展双孢菇种植272棚、袋料香菇2100万袋,一般中药材种植47150亩、新种植天麻1万亩、葡萄1394亩、土豆4.2万亩,全县肉鸡存栏120万只、毛驴存栏1610头,新添槽补栏生猪7000头;壮大15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5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在逐步推进,每个镇办新建两个以上产业基地或产业链企业,推进消费扶贫,强化链接带动,筑牢群众稳定增收支撑。
  “党建强起来,产业兴起来,村民富起来。”丹凤县全面推行“联合党委+”等模式,采取村村联建、村居联建、村企联建,全县89个贫困村分别与81个机关、20个社区、36个企业、38个非贫困村结对共建,实现区域党组织强弱联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发挥10个人才服务团作用,全县建成18个“双培双带”示范点和6个县直人才工作示范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3项,扶植农业企业18家,进村服务4200余户,技术培训80场次,培育“双带”型党员1100余名,进一步巩固“大扶贫”格局。
  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村级集体经济上、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上,通过党员帮带、农村人才培育、“三项机制”落实、一线扶贫干部激励、挂牌督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等长效机制,采取“外引内育”方式,相继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扶持发展县内龙头企业19家,辐射带动全县80%的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累计认定县级示范合作社32个、家庭农场125个、专业大户259个,培育职业农民152人、各类专业合作社459个,形成了多方面参与、多要素汇集、多途径推进、多业态支撑、适度规模经营的扶贫产业集群,毛驴、食用菌、肉鸡等15个县域特色农业品牌不断拓宽市场,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香饽饽”产业。
  扶到根子 增收致富有后劲
  扶贫不扶懒汉,治病找准“病根”。丹凤县委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四讲四强”主题活动,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扶志扶智工作由贫困群众向全体农民拓展、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深化,着力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自立、自强、自信的新时代新型农民。
  通过讲政策形势,组织“四支队伍”和精神脱贫“456”行动互助组一对一、点对点地讲解“八个一批”政策和“四个不摘”政策,以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工作认同。通过讲发展变化,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到基层镇村巡回演出,展示脱贫攻坚成效,激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意。通过讲诚信道德,开展“诚信评级树形象”活动,以村(社区)为单位,每半年组织对所有村民进行一次诚信度评定,进行公开表彰,将评选结果和爱心超市挂钩,增强群众文明素养。通过讲自立自强,大力学习弘扬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评树一批先进典型,建立“创业致富排行榜”“自强励志红黑榜”定期发布制度,不断激发群众奋发进取、比学赶超的内生动力。
  棣花镇万湾社区实行支部联系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34名有能力的党员帮扶34户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同时,他们结合党员年龄和特长,分类整编为产业发展组、宣传教育组、文明新风倡导组、矛盾纠纷调处组、文艺娱乐组5个组,彰显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针对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乃至“以贫为荣”观念,县委深入开展“十个一”扶志扶智活动,全力打好精神脱贫攻坚战。村村建立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编发教材5000余册,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方式,举办培训班400余期,培训贫困群众2.8万人次,激发了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脱贫斗志。
  党旗高扬引领群众在脱贫路上阔步向前,3月中旬以来,丹凤县委在全县扎实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四实四新四提升”百日会战行动,领导实抓,聚焦新问题,提升脱贫成效;干部实帮,聚焦新任务,提升脱贫基础;群众实干,聚焦新举措,提升脱贫能力;党建实带,聚焦新机制,提升脱贫质量,全县脱贫攻坚正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