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产业 大带动 大脱贫
——我市发展扶贫产业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3186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了解该村发展木耳产业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本报记者 李亮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曾经是极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习近平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人间最美四月天,秦岭山中笑开颜。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20日下午,在我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总书记的赞许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了我市加快发展扶贫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为全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项产业一条致富路。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脱贫不落一人”总目标,推行“三带一创”“1+1>2”两大模式,实现了中长期产业、集体经济、技术帮扶“三个全覆盖”,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产业脱贫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9年以来,全市2.74万户9.37万人实现了产业脱贫,分别占全市脱贫总户数、总人数的68%、86%,产业扶贫逐渐托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
  放眼商洛大地,木耳、香菇、茶叶、核桃、中药材……一个个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和壮大,点亮了贫困户的新希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企业带贫作用凸显
  4月29日,记者来到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桃园村,在一个香菇种植大棚内,听到一群工人的对话声。“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挣钱,好像只会看娃做饭,啥都干不了,感觉没用得很,家里日子过不下去。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地位都不一样了。”其中一名女工说道,说完,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你还别说,真是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笑声充满了大棚,使得他们手中忙碌的摘菇工作变得那么轻松惬意。
  这是田野现代农业园区的香菇种植基地,阳光温暖和煦,工人们有说有笑、干劲十足。
  田野现代农业园区是集畜禽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蔬菜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坐落在桃园村的一座山上,除过十几个香菇种植大棚外,还有10栋2.6万平方米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车间和1.46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鸡舍,分布在山间和山顶。该园区年出栏生猪5000头,存栏蛋鸡1万只、生产加工食用菌280万袋,年产值3000多万元。在杨斜镇、沙河子镇、黑山镇等地都建有种植基地,带动了商州区5个镇13个村886户贫困户,2019年,给贫困户分红180多万元。
  在接近山顶的打料库里,工人杨刚柱正在专注地打料,这些打好的料将被装进菌棒里。杨刚柱今年50多岁,是板桥镇白岭村的贫困户,在园区已经工作了3年多。“这儿离我屋不远,我说话不太清,出去找活难找,在这干得稳当,还挣钱。”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年挣两万多元钱,我觉得多太太了。”
  近年来,像田野现代农业园区这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全市迅速崛起,带贫益贫作用逐渐凸显。2019年,全市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15个、现代农业园区15个、示范合作社13家、示范家庭农场11个,累计培育市场主体4707个,引导2650个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带动4.6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收入4295.93万元。柞水野森林生态农业公司、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公司2家企业荣获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4月的商洛,生机盎然,到处一片繁忙景象。
  在丹凤县铁峪铺镇寺底铺村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人每天要给400多头毛驴喂草料,工作人员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驴肉和阿胶糕等产品。在洛南县寺坡街社区红仁核桃产业园,40多名群众按标准和要求栽植红仁核桃树苗,待4000多株红仁核桃4年后挂果,年收入可达60万元,解决贫困劳动力50多人。在山阳县户家塬镇西沟的意发牧业公司里,贫困户鲁西望一天喂100头牛,每天喂牛两次,月收入2700元,2018年底就实现了脱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产业扶贫也得体现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
  商南县富水镇地处县城以东10公里,如今提起富水,人们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茶山的美景,茶叶翠绿欲滴,人们唱着动听的采茶歌,幸福感十足。
  近年来,富水镇依托镇域自然条件、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历史、人文、产业基础,围绕“山上茶、山下果、园中菌”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三大产业带动、一项机制整合、三产联动发力”的发展思路,目前全镇共引进企业21家,成立合作社36个。建成高品质生态茶园1万亩、猕猴桃6300亩、苗木花卉6000亩,建成300万袋标准化食用菌基地1个,引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0家。预计2020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年可带动贫困户578户。
  发展产业,贫困户究竟应该种什么、养什么?对此,我市印发了《实施“4+X”工程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方案》,编制了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畜禽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规划,聚力培育菌果药畜“4+X”特色农业、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加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遵循。
  2019年,全市已发展食用菌3.2亿袋,生产鲜香菇37.5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打造集成了香菇、木耳、核桃、板栗、中药材、茶叶、魔芋等区域特色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了“大产业、大带动、大脱贫”扶贫产业格局。全市扶贫产业带动15.5万贫困户户均增收8645元。商洛香菇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商南茶叶、丹凤葡萄酒入选广告精准扶贫、国家品牌计划。
  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并驾齐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我市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导引图》等配套政策,全市1284个村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685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10037.9万元,惠及贫困户58844户。日前,丹凤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名单,该县集体经济“梅庄模式”受到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我市代表地市唯一交流经验,农村产权改革总体进度全省第一。
  近年来,柞水县杏坪镇杏坪社区以土地流转租金、工厂务工薪金、集体经济入股收益分红三重保障,做大了集体经济这一蛋糕,实现集体经济积累46万元,带动就业156人,顺利实现全社区脱贫,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选好主导产业是关键。社区按照“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思路,成立了杏坪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了昊冉光伏发电公司、金艾川旅游发展公司,形成了木耳种植、农光结合发电和艾蒿保健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多型经营业态。建成了全县最大的1兆瓦光伏发电站,目前,年发电量在130万度左右,年收益120多万元,为社区全体居民分红2.8万元,58户贫困户农户贷入股分红29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社区集中流转土地种植艾叶400亩,建成艾叶制绒粗加工厂和艾产品加工社区工厂,生产30多种艾产品,吸纳劳动就业31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木耳产业方面,合作社与农户之间采取“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产品统收统销,实现零本金发展。目前,建设木耳大棚50个,发展吊袋木耳110万袋,年预计实现集体经济积累29.5万元。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要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积极申报中央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及时总结丹凤县改革试点经验,全市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放眼商洛,一袋袋木耳、一筐筐核桃、一罐罐茶叶、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特色产品售往全国各地,一幅幅壮美的产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