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青山绿水 共绘生态画卷
——柞水县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3469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谷,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刘媛
  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听取陕西省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抓好生态保护等工作汇报。
  春末夏初,走进位于柞水县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清凉的山风微微拂过脸庞,初夏的热意顿然消减,呼吸之间,负氧离子沁人心脾,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山清水秀。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厚望重托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站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句句嘱托,饱含了总书记对巍巍秦岭的深情,更坚定了三秦儿女守护青山绿水的决心。
  牢记殷殷嘱托 当好生态卫士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全境位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内,全县植被覆盖率高达78%、森林覆盖率达75%,活立木蓄积达1019万立方米,绿化率达88.66%,负氧离子含量比西安的4倍还高,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位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营盘镇朱家湾村,就是柞水县深入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
  “老林头,朱家湾,除了石头就是山。村民吃的山野菜,照明得靠松油灯”。这首流传在朱家湾村的打油诗见证了这里贫困而窘迫的过去。而现如今,山泉叮咚在山涧流淌,河里的芦苇荡迎风飘摇,各色花儿竞相开放,农家小院美食飘香。朱家湾村村委会外墙上刻着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几个醒目大字,彻底刷新了朱家湾村的历史,昔日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摇身一变成为了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村美人富、竞相发展的宜居新家园。
  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说:“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过上现如今的好日子,村上会一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努力建设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五美’朱家湾。”
  筑牢生态屏障 严守生态红线
  柞水县强化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天保二期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32.04万亩、公益林建设53.92万亩、造林绿化17.5万亩,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从严落实《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四年行动计划》和“水十条”,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和“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大力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6项重点工作,积极整合露天采石采砂场,2019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40天;创新农村环境保洁“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新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社会化模式;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以案说法等有效形式,将《环境保护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内容,大力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信息化监管平台,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定流程、定考核”的“六定”原则,完成全县9个镇办、81个村(社区)网格划分,划分网格94个,落实四级网格员240人,实现了网格化监管全覆盖。同时,建立完善网格员动态调整、信息上报、巡查管理等工作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和频次,扎实开展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五乱”整治,不断巩固“大棚房”清理整治成果,持续开展固体废弃物和重金属排放专项整治行动,防范新增污染,控制排放指标,守住生态红线。
  狠抓问题整改 构建长效机制
  柞水县把专项整治的成效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秦岭违建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省环保督察、省市巡察巡视、省审计厅审计反馈问题,实行专案督办、挂号督办、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查清坚决不放过、整治不彻底坚决不收兵。对未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以及排查不深入、整改不到位、整治不彻底等问题列出清单,交由县纪委监委从政治纪律和业务工作方面进行“双查”,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倒逼问题彻底整治。尤其是在秦岭地区违规建筑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按照彻底查清、彻底排查、彻底整治、彻底查处“四个彻底”要求,建立“一个问题、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张作战图、一套档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累计拆除违建别墅97栋150套4.36万平方米、其他违规建筑14处2.03万平方米,依法没收8处2.44万平方米,覆土复绿6.43万平方米,排查出的32个违规建筑、92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部通过市级验收销号。
  严格落实“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田长制、大气联防联控等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管理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建立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六大体系”的主要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编制了《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以及自然资源、旅游发展、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积极构建从项目准入到监督管理、再到责任追究的全方位制度体系,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迈入法治化轨道,实现了常态化治理。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位居省、市前列,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确保生态安全 加快绿色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柞水县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按照新发布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重新划定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范围,修订出台《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部门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绘制全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分区保护详图,加快“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加强规划有机衔接,推进空间管控、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深刻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教训,定期开展各级生态环保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回头看”,确保党中央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高质量落实。落实网格化管理,发挥日常巡查巡护、监督管理作用和“触角”作用,不断提升守卫秦岭生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纵深推进“五乱”整治,持续动态开展排查整治,常态化进行督促检查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乱挖乱采、乱砍乱伐、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行为,加强源头管控,切实防止问题反弹,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路径,推进秦岭区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打造追赶超越绿色引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柞水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办法(试行)》,扎紧织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笼子”,让柞水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大秦岭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