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书斋闲话
卫星
文章字数:1461
  
  前几日几位书友来我书房喝茶聊天,谈及书法创作时,都是有想法没办法,不知如何下手。
  闲谈时,一书友看到我用喷绘做的王铎《正是怜才日》和《嫉尔无拘束》两幅挂轴,说记得你最早写“二王”后来写“米芾”,现在又写“王铎”,到底写的啥?我说随意写一些,就是让手长点记性。当时笑成一团,说我真会说,手还能长记性。我肯定的回答,能。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就是要让肌肉产生记忆。我们的反复临帖,实际上也是让手产生肌肉记忆,这一点应该与运动员没有区别吧。
  谈及临帖时,说到一位书友,他临《兰亭序》和《圣教序》临得非常形似,但让他写一幅作品,就面目全非了。我也见过他写的东西,我说他入帖不出帖,已经把帖临死了,要尽快出来,换一个帖或者采用集字的方式加以修正。
  书法的学习,取法,遵循“临摹至上”的原则。书法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其学习和创新只有通过临帖获得能量和灵感。而临摹的对象是前人的作品,如果不从前人的作品入手,终不能有所成就,所以还是要下功夫临帖,打好坚实的书法基础。方可为自己的书法创作留出一条生路。
  前日恩师李成海先生来商洛,叫我过去一同共进晚餐。席间先生也谈到书法创作的问题。先生说,书法家,搞创作必须要有古人的东西,但不能总写古人诗词,要创新。我过去写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现在总不能老写这些吧,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自作诗,写一些名言警句,启迪后人。我说我没有您老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识水平也无法达到。席间先生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先生说有一位书法家去了一个地方,有一位年轻女子向这位书法家求字。这位书法家便给这位女子写了一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隔了几年,这位书法家又去了这个地方,还是这位女子,向这位书法家求字,这位书法家又给这位女子写了一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原诗送上。况且,此时的这位女子已是有夫之妇,书家再给写“一枝红杏出墙来”,难道是硬逼人家“红杏出墙”吗?讲到这里我们哈哈大笑。
  先生虽然讲的是一个书家的趣事,但实则告诫我,搞书法创作,必须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人和事来选择书写内容,也就是创作的内容要“应时、应景、应物(人)”。同时也告诫我,要搞好书法创作,对古文化要有深入的研究,学会诗词的创作,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我临王铎法帖,时日已久,整日面对两幅挂轴,心摹手追,但所书作品,仍未见其神,甚是焦虑。儿子是学心理学的,一日与其闲聊。我问他,我是否得了焦虑症。他说你这是“影响的焦虑”。
  先辈艺术家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创造了一座座艺术发展的高峰,再加上历代后人对他们的高度颂扬,让他们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后人完全被笼罩在先辈的盛名和光环之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勇气。把这种发生在前人与今人之间精神交往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影响的焦虑”。
  目前,想一下就摆脱“影响的焦虑”,我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如何从传统中走出来进行创新,要做到创新,还是要继续扎实地去临帖。临帖不仅是初学者的事,也是书家一辈子的事。只有通过临帖才能逐渐理解书法的真谛,而临摹的过程,就是被前人所影响的过程。只有通过对前人作品的不断临摹,熟练掌握书法的技法,随心所欲的运用书法语言,不断创新实践和自我塑造,增强创新自信,才能逐步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
  因此,书法的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书写过程。要求书家既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底蕴,又要有自身书法语言的独特性,还要有摆脱古人对自身产生“影响的焦虑”的时代性。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能与时代合拍共振,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