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粮农变果农 率先奔小康
本报记者 吕丽霞
文章字数:1246

  
  “这几天正是卖桃的时节,一天早晚各卖两小时左右,能卖600多块钱,不用跑路进城,在沙河子街道就卖完了。”7月3日下午5点多,商州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村民张青良用摩托载着两大筐刚摘下来的桃子,到镇上去卖,下午还长在树上的甜桃,在天黑前将变成张青良腰包里的票子或微信红包里的一笔笔进账。而正是这些林果,让曾经的贫困户张青良在2016年顺利脱贫。
  张青良夫妇有一儿一女,普通的农家4口过着平淡安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爱人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瘤,这一突变让这个家庭被乌云笼罩。之后的3次手术,加上每年复查和药物维持需要7000元左右,让张青良经济上陷入困境,亲戚朋友借给他的钱,一时无力偿还,成了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
  妻子患上癌症要全力治疗,一双儿女年幼要抚养,面对这样的境况,让这个原本乐观的中年男子变得沉默寡言。他对未来也由妻子患病前的憧憬,变得灰心迷茫……
  张青良一家的遭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村支部书记敬军富心里揣摩,张青良经济困难,靠传统的种庄稼打零工,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困境呢?要让张青良增收,必须转变观念,发展新的产业来替代传统的耕作模式。于是,敬军富将张青良确定为党员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对象,动员张青良摒弃传统农作物种植,发展良种核桃、樱桃、甜桃等水杂果。
  发展果业,让张青良很是想不开。一方面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方面想到黄灿灿的麦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张青良哪能舍得将庄稼地变成果园呢?再说了,地里栽上果树,收益如何,会不会折腾得钱没挣下,连粮食也没了呢?
  为了让张青良思想开窍,敬军富没少做工作,反复开导劝说后,张青良在2009年试着栽植了一亩樱桃。樱桃挂果的第一年,0.5公斤10元左右的樱桃竟然收入近万元,这是张青良当初根本想不到的,这样的收益也打消了他的疑虑,近万元的收入足以解决爱人一年的复查费和医药费。而儿子上大学时,村上向商州区扶贫局申请,为他争取到了一万元特困家庭助学金,确保了儿子顺利进入大学。
  2014年,张青良被确定为贫困户,并由村支部书记敬军富包扶。已经尝到果业甜头的他,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又栽植了一亩多樱桃,发展了一亩桃园,良种核桃也增加了不少。近年来,因为每年参加村上开展的农林技能免费培训,他的林果业科管水平不断提高,水涨船高的,自然是科管给他带来的收益。
  “现在一年下来,两亩多大颗樱桃能卖2.6到2.8万元,一亩多桃园能收入8000多元,加上良种核桃和一年中闲暇时间的务工收入、光伏产业分红及其他产业补贴,全年收入共计4万多元。”说起现在的产业和收入,张青良侃侃而谈,言语里充满了喜悦。
  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张青良在2016年脱贫摘穷帽。经过3年发展,他家已慢慢步入小康。如今,儿子张增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一家软件公司上班,工作舒适,收入稳定。女儿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由“粮农”变“果农”的张青良一家住上了两层小楼,屋内宽敞明亮、家具新潮。7月里,在张青良的农家院落,硬化的场院边瓜果飘香,房前屋后的苹果、李梅结满枝头,院子里20多盆花卉和景观苗木,像张青良的日子一样喜庆、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