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领着乡领去致富
本报记者 吕丽霞
文章字数:1710

   
  她是一个默默前行者。20多年来,从商海到建筑行业,再到发展农业产业。每一次跳跃,她都主动担起社会责任。这一次,她又在脱贫攻坚中书写精彩人生。她就是商州区沙河子镇阳光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党红。
  农民出身的党红,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身上蕴藏着一股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闯劲。与她打过交道的人说起她,都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20多年前,刚刚结婚的她在贫苦生活中煎熬着,对生活显得无奈与茫然。那年,她和丈夫一起踏上西去的列车,到新疆去谋生。她曾在冰天雪地里卖水果,被火炉烤焦了半个鞋子;也曾将辛苦两年挣得的3万元钱藏在火炉里,最后不小心被一把火烧光。艰难困苦的日子过了3年多,夫妻二人回到家乡。她自己在家照看孩子,丈夫摆起肉摊谋生。
  那几年,党红的生活与普通的农妇无异,但在新疆做生意的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思维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党红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寻找着“复出”的机会。
  机遇在1999年出现。那年,党红在一体育场工地上打零工。工地上回填地基需要五六十个工人,一位四川老板找到干活认真且能听懂四川方言的党红,希望她就近组织一批工人。她一口应承下来,回到村里动员剩余劳动力去干活。不几天,工人组织到位,监工的任务又落到她头上。因为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工人分白天、晚上两班轮流施工。
  党红不敢有丝毫怠慢,日夜守在工地上,随时查看施工情况,督促工人干好活。一趟活儿下来,四川老板对貌不惊人却极其认真的她刮目相看,之后有了此类活儿,就直接外包给她。也是在那次,党红初尝甜头,这甜头不仅是自己带工的收入,更多的是看到乡亲们领到工资时的笑容。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土方回填到混凝土浇筑工程,再到大型建筑工程,党红成为建筑行业少有的女老板。耀眼的光环和丰厚的收入背后,是她舍命的付出。
  2001年,党红在洛南承揽一项工程,由于打混凝土时不能停工,她把工人分成两班倒加紧施工,自己却一个人守在工地上连轴转。她晚上累极了,就靠在机器上眯一会儿,白天一日三餐由母亲做好送到工地上,她经常是端着碗就睡着了。就这样,她连续11天没有上床睡觉,被大家戏称为“铁娘子”。
  那几年,党红的建筑队伍迅速壮大,工队发展到500多人,其中商洛的工人近200名。后来,党红发现国家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建筑行业的“三角债”较为普遍,工程款有时一拖再拖,党红便决定“进军”农业产业。
  2014年,党红在商州区板桥镇租了一块地,建起了食用菌大棚种植香菇。由于经验不足,加之离家较远,党红经常奔波在路上。那时,香菇基地除了带动当地部分群众增收外,带给她的效益并不明显。
  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天,党红到沙河子镇上办手续,镇干部动员她:“板桥镇那么远,你管理起来也不方便,你还不如回来,在咱们当地发展,咱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你还能帮助周围的乡亲脱贫致富!”
  是啊!多少次回家和乡亲们交谈,看到他们因经济困难暗淡的眼神,看到村里老弱劳力因无处打工在村中闲转的身影,她也曾叹息、难过,如果一己之力帮他们过上富足日子,何乐而不为?
  党红立即兴奋起来,说干就干。2018年春,党红便将自己的食用菌基地搬到了沙河子镇。这个投资150万元、占地50亩的基地,可实现年产值300万元。
  受商州区和沙河子镇干部的鼓舞,党红将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大旗扛在肩上。她租用沙河子镇舒杨村土地50亩,每年为村民付土地租金10万元;生产基地吸纳了112户贫困户,每年为贫困户分红22.4万元;党红还专门雇贫困户、残疾人及其家属到基地务工,目前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有10多人,季节性务工者有20多人。
  65岁的舒仓印是一名残疾人,2018年党红就把他招到基地干杂活,一天80元的工钱,老人一干就是两年多,年工资9000多元,再加上每年土地租金800元,仅在此处的收入一年过万元。老人喜得逢人就夸:“要不是党红,我到哪里打工挣这么多钱啊!”
  2018年以来,其企业被评为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带贫优秀企业,基地获得商州区栖商扶贫协作示范基地、商洛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19年,企业被评为陕西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丰富品种,带动更多的群众长期就业,她还发展了木耳种植和反季节香菇;建起了“秦岭云菇”电子商务平台、注册“花枝伞”商标,希望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把自己的产品销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