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山养蜂奔富路
党率航 白志鑫 谢非
文章字数:2422


   
    盛夏的乡村清幽静谧,潺潺溪流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的草丛里摆满了蜂箱,勤劳的小蜜蜂在盛开的花丛中来回穿梭,声响此起彼伏,像是演奏着一曲欢快的致富曲。
  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引龙寺村,养蜂户正趁着大好天气收割蜂蜜。引龙寺村位于大山深处,山高林密、野花繁盛。近年来,引龙寺村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将中华蜂养殖设计为精准扶贫项目,大力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已经有中华蜂2000多箱,有5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养蜂成了当地村民的甜蜜产业。
  养蜂拓宽致富路
  夏日的引龙寺村空气清新,花香袭人。每天早上,养蜂户郑成位都会早早起来,奔向养殖基地,细心打理蜂巢。
  “听着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郑成位认真打理蜂巢,不由得发出感叹。中蜂过箱、分区管理、防治病害……养蜂时间长了,郑成位谈起养蜂,一系列专业词汇便脱口而出。
  今年46岁的郑成位是引龙寺村10组村民,家里5口人。前些年,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他在建筑工地的务工收入。几年前,孩子突然患病,多年的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在镇村干部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一家认领了光伏、食用菌产业,每年都有固定分红收入。在包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发展养蜂产业。
  “去年,看到其他贫困户通过养蜂纷纷脱贫致富,我很心动,就向他们打听学习,自己也开始养蜂。”2019年,郑成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购买了蜜蜂和蜂箱等,养殖了30多箱蜂,开启了中华蜂的养殖路。
  “蜜蜂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一方面环境好花才会开得旺,另外一方面还是要天气好。养蜂主要靠自然生态说话,靠自然生态挣钱。我们这山里植物多,有连翘、葛根、油菜等,蜜源不愁,非常适合养蜂。”郑成位说。
  村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定了郑成位发展养蜂的决心,在村两委会班子和包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和10多名养蜂户一起到山阳县高坝店镇养蜂基地参观学习,提高蜜蜂养殖管理技术。仅仅一年时间,郑成位就收获了千余斤蜂蜜,产值近5万元,2019年底顺利脱贫。成功脱贫后,他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蜂箱发展到86箱。
  家庭农场促增收
  山路蜿蜒崎岖,在三岔河镇秦森源生态家庭农场,只见一排排带着编号的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林下。
  “从一开始的30多箱发展到如今的200多箱,还成立了家庭农场,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啊,真的没想到。”农场负责人郑身铭谈起养蜂致富的经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郑身铭是引龙寺村支部书记,在村上工作多年,对村上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非常高,适宜发展蜜蜂养殖业。但是,以前发展养蜂的村民只有零散的几户,规模比较小,用的老办法将蜂箱挂在房梁上,任由蜜蜂发展,缺乏科学规范的养殖和管理,蜂蜜的产量、质量都不行。”郑身铭说,村民虽有养蜂的传统,但当时没能发展成带贫产业。
  近几年,三岔河镇积极扶持中华蜂养殖产业。2017年,三岔河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镇村利用闲置的农房和空地,带动群众养蜂。村上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提供技术指导、鼓励自主养殖、吸纳村民在基地务工、实施股金分红,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致富。随着养殖中华蜂的村民不断增多,养蜂产业的带贫效应也逐渐凸显。镇村积极推广应用中华蜜蜂规模化养殖、中华蜜蜂健康高效养殖等新技术,聘请西安等地的优秀技术员对养蜂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促进中华蜂产业迅速发展。
  “养蜂是一次投入,长期回报。平时我们管理蜜蜂,主要是除虫、分箱、育王、消毒、加蜂脾等,4月至7月的花期,也正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郑身铭一边说话,一边小心翼翼地查看蜂箱内的蜜蜂。今年春季,他发展了家庭农场,又购买了160多箱中华蜂,扩大了养殖规模。“这都是自己组装蜂箱,加上之前养的,现在一共220多箱中华蜂,目前已割了1000多斤蜂蜜了。”
  “最忙的就是摇糖的时候,有时一天需要15个工人来帮忙,两个摇糖机连轴转。我在这摇糖,一天工资100元。”在农场干活的村民赵志强说,除他之外,这个农场还带动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发展养蜂之余,郑身铭还为其他养蜂户义务技术指导。在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村里其他群众也跟着养起了中华蜂,全村的中华蜂养殖产业实现了良性发展,目前已带动全村30多户村民发展养蜂。
  养蜂户郑成利说:“以前在家里也养过土蜂,但技术不到位。后来,村上请了专业人员给我们培训养蜂技术,很多以前让人头疼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扩大销路解民忧
  “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好,百花酿出的蜂蜜口感甘甜,纯天然无污染。”养蜂户们谈起自产的蜂蜜品质,都很自豪,但是苦于位置偏远,不少养蜂户的蜂蜜销量一度很不理想。
  “我儿子把蜂蜜带到西安他上班的公司帮忙卖,但这毕竟只能消化一点,销量不佳。”郑身铭坦言,现在市场竞争大,土蜂蜜在价格上没有优势,而且引龙寺村地处偏远的山区,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带动。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养蜂户家中还存有大量蜂蜜都卖不出去。
  面对土蜂蜜销路不畅的困境,镇村包扶干部及时对接商州扶贫超市,积极宣传推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搭建起村民与销售平台的桥梁,让农产品与销售市场直接对接。区上和镇上通过“邮老哥”电商平台和消费扶贫直播等,利用互联网帮助销售村民手中的土蜂蜜等农产品,让村民们的好产品有销路不愁卖。
  销路打开了,收入才会涨。5月20日,三岔河镇联合省慈善协会“心连心”艺术团举办了扶贫助农暨三岔河樱桃(农产品)促销大会,助力解决当地农产品“卖难”问题。镇政府向养蜂户免费提供玻璃包装瓶,鼓励他们借此机会多多销售农产品。养蜂户郑成利说,当天就售出了200多瓶土蜂蜜,别的养殖户也卖出了很多产品,大家都十分开心。当日活动现场,农户们销售了大量蜂蜜、樱桃、土鸡蛋、木耳和香菇等农产品,大大提振了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
  郑身铭说,养蜂已让引龙寺村的群众尝到了生活的“甜头”。脱贫路上,来自各方的帮扶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继续用勤劳的双手“酿”出甜蜜日子,高高兴兴阔步走向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