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镇的老师们
任文
文章字数:1783

   
  小镇上有两所学校,中学在街道南边,小学在街道北边,两所学校都有四面土围墙,校舍严谨,是小镇上文化传播的集散地。
  这两所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只不过中学是县立中学,小学是镇办小学。县志记载:中学在1942年就建成了,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小学在1943年建成,前身是财东李家的私塾学校,后发展为镇办初级小学。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镇上中学读书。那时,中学包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校舍规模扩大,生源充足,气象万千。
  镇上中学名为“灵泉中学”,坐落在小镇中心地带,校门正对着街道。那是一条窄窄长长的街道,两边皆低矮古旧的土木结构民房,清一色的黑漆门窗门面房,古风犹存。斑斑驳驳的墙壁,涂画“忠”字门的痕迹,房连房脊连脊的街道两边的是商店、裁缝铺、理发店、诊所等,都有过商业兴盛的印记。出校门便是流动的街道,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特别是逢集日,小镇热闹非凡。拥挤的人群,摆放的货摊,把不大的小镇挤得严严实实,不透一丝风。要么你踏着他的脚后跟,要么他碰着你的长杆旱烟锅,说话得大声点,否则隔着人对方难以听见。从街东头到街西头的各进出巷口,都是流动的人群,叫卖声、铁器碰撞声、收音机轻音乐声,声声入耳。好不容易挤出街口,松口气儿。看沿河岸边的风景更是有趣,河滩上有农用家具市场、贩卖牲畜市场、山货交易市场,简直不知平日静悄悄的小镇何处冒出这么多人来,使不大的小镇街市繁华无比,欣欣向荣。日头偏西的时候,街口边不断有长龙似的人群向四面八方流动,热闹的小镇渐渐恢复了平静……
  处于这样位置的小镇中学,想必一定浮躁不安了。可当你跨入校园,意想不到的是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里面的氛围静悄悄。学校由前后四排教室组成,每排教室各三座房,每座教室各五间,一律是土木结构四角贴砖的瓦房,教师办公住房则临街面而建,整体结构与教室相同,只不过教师住房用报纸糊着顶棚,学生教室上空望得见房梁脊檩。我读高中时就在校园东边靠操场的那座教室里学习。记得上高二的那年夏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午休,男同学往往抢占桌子在上面午睡,女同学只好睡在一条板凳上。班主任从开始打午睡铃起,最少来教室查三次,若谁不好好午睡就得站在太阳下受罚。那天我们班的“长嘴”(外号)不安心午休,专在老师检查后逗身边同学笑,被值周员发现罚站,因外边太阳很毒,让其罚站在教室内。“长嘴”很不高兴地瞅着教室上空的房梁脊檩发呆,约有半个小时只听得“长嘴”大叫一声“啊!蛇。”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特别是女同学那尖叫声惊动了全校。校长来了,值周员来了,班主任来了……大家看到蛇在屋梁上爬行,有尺把长,全身漆黑,一溜烟不见了。那次惊吓,校长并没有批评“长嘴”,只是,在教室里上课时总有人不安心听讲,看是否有蛇在屋顶爬动。
  学校教室前后走廊,用洛河小石子铺就,颜色搭配有图案。下雨天撑一把小伞,沿着走廊步行到任何一间教室,都不会湿鞋。雨雾中看走廊图案,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确有古风。
  教我们语文课的张老师,才三十开外,中等身材,略显口吃的他总是叼着一支烟说话,烟缭绕着圈儿,好像他那学问是在烟圈中生成。他最拿手的是讲古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师说》等古代名篇,他讲得绘声绘色,从不口吃。但当我们班里哪个学生上课开小差,他就口吃得特别明显,往往是在一片笑声中予以善意的批评。给我们上作文课,他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针对性地指导,发现学生作文中有闪光点或成功的习作,他亲自抄在大张纸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评。我那篇《可爱的洛河》曾在同学中获得好评,也是张老师亲自修改,好些句子画上了红圈圈……
  教数学课的周老师,一副银色边框眼镜架在那秀挺的鼻梁上,很是文雅。他开始上课时,手扶一下眼镜,向学生点一下头,随后就转身在黑板上演示例题,教材很熟,只偶尔回头看一下讲台上的课本,不时与学生交流。虽然我视数学为拦路虎,可听他的课我还是很认真的,因为我总想知道那么多趣味无穷的数学问题……
  说到周老师,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年春夏,全县上下响应上级号召防地震,各个学校都搭建地震棚。周老师费了多少个夜晚研究防震方法,研制出形似张衡地动仪的仪器放置在每个宿舍。一天晚上,不知哪位男生起床小便不小心碰撞了仪器,发出声音,整个校园混乱起来。学校老师组织大家聚集到操场等待天明也未发生地震,事后才知详情,算是虚惊一场。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所古朴的学校以及老师们那一串串故事,则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