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教育先贤周芝祯
记者 贾书章
文章字数:4411
  
  初秋的一天下午,商山脚下,丹凤县棣花镇两岭小学新建的两层教学楼,墙壁白得像一面镜子。草绿色的塑胶操场上,小学生们在细雨中倾听周咏厚讲述他的爷爷周芝祯创办商县两岭朝阳乐育高等小学的故事。在周咏厚充满激情的讲述中,一个忧国忧民、为家乡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清晰而又生动地浮现在大家眼前,让两岭小学的孩子们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周咏厚的爷爷周芝祯,1884年出生于今丹凤县棣花镇两岭村,1917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原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今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1919年毕业后受聘为龙驹寨紫阳宫高等小学教师兼管理,1924年任商县龙驹寨县佐,1927年辞职回乡,创办朝阳乐育高等小学。他一生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立志革新,崇尚教育救国,着力培养人才,以振兴故乡为己任,努力拼搏,不断实践,虽屡遭坎坷,但百折不挠,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
  周芝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周临镐博学正直,叔伯父兄皆品学兼优。其母田氏出身武关世家名门,性格贤良,善教子女。周芝祯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思想敏锐,刻苦好学,1917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深造。周芝祯入校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激发了他追求真理的热情。
  周芝祯在校期间,广交朋友,针砭时弊,痛斥反动势力,支持并参与爱国学生和工人阶级的爱国活动。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面对“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局面,为了打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上街游行,组织演讲,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周芝祯毅然参加了这场由学生、工人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由于他生性刚烈,敢说敢干,工作积极热情,一度成为北京朝阳大学革命活动的突出人物,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但是,他在学生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被列入通缉黑名单。迫于当时的险恶环境,周芝祯在完成学业后即于1919年返回故乡,才幸免于难。
  通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周芝祯心中深深地植入了追求真理、立志革新、振兴故乡、教育救国的革命理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返回家乡后,周芝祯一心要把新文化的种子传播到秦岭山区。他以惊人的魄力,借用周家祠堂,在两岭村办起了一所新型初级小学,实行新学制,教授新课本,开设国语、英语、数学、史地、体育、美工等课程,学生入学、毕业均经考试;实行男女同校,动员女子上学,困难学生免费,赤贫者工读,大力推行新教育,以实现他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1919年,周芝祯受聘于龙驹寨紫阳宫高等小学,担任教师兼管理一职。当时龙驹寨为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五四运动的革命信息很快传播到龙驹寨一带,各个学校都争先改革,接受新文化洗礼。周芝祯苦心经营,管理有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该校校长是位清末老举人,思想守旧,周芝祯对学校教育的革新措施,遭到了以校长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周芝祯深为痛心,以致愤懑成疾,毅然选择离校,弃教从政。
  1924年,周芝祯接任商县龙驹寨县佐职务。一年后,他目睹了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又自动离职,辞官返乡,重新兴学执教。他瞅准商洛镇地面宽阔,人口众多,是个办学育人的合适地方,并勘定四皓墓旁为校址,但与当地多次商议未果,最后在本村两岭村利用周氏三门祠堂办起一所高等小学,定名为朝阳乐育高等小学。消息传出后,原在龙驹寨紫阳宫高等小学就读的老君河以西28名追求进步的学生也来到两岭村,要求在该校学习,周芝祯热情接纳。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周芝祯特聘请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的陈伯言担任校长,并从龙驹寨紫阳宫高等小学请来了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刘筱斋、王敷之、周绍廉、刘趾垣、魏相征、贺伯干、周庸中等到本校任教。
  学校初创,困难重重,教师没有宿舍,周芝祯就把自己家的5间厅房让给教师住宿;没有灶房,就让教师在自己家吃饭;用周家祠堂做教室,没有桌椅,自己出钱制作。学校完全采用新学制课本,教师用新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了筹集办学基金,周芝祯想方设法开展募捐,得到好多社会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一些地方团队的重要人物,棣花的何全吉首先捐拆老房5间,寺底铺的张秉萧也有资助。进而大力宣传实行新生活,禁止敬神过会、庙产祠产充公入学,并大刀阔斧地拆古庙、搬祠堂,用其旧料修建学校。
  由于政府腐败、军阀混战、地方团队四起,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不堪重负,弃地而逃者不乏其人。周芝祯体恤百姓疾苦,为了抑制官府捐税,以给地方办学为由,提出“凡不愿出差款捐者,只要把地入学,保证豁免一切捐税”,立即得到好多人响应。棣花第八保西大峪丰地沟至吴山的一条沟里的30多户人家,先后把地全部入学。贾家塬“正盛合”老八家、“蓝元堂”李保萼、沙沟河张萼娃也把地入了学。大峪寺20多亩稻地入学后,全年可收稻米10多石,西大峪的两岭等处可收苞谷10多石,为办好学校奠定了物质基础。1927年春,学校终于破土动工,修建校舍时广大乡邻义务献工,师生积极参加劳动建校,工程顺利进展,到年底按计划全部完成,共修建两层楼房21间、平房6间,建成教室4座,会议室、师生宿舍、灶房等一应俱全,学校初具规模,深得地方人士和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扬。
  周芝祯不仅热心办学育人,同时也有惊人的改良社会风气的魄力。他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对死读书,力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鉴于几千年封建社会传统体制下妇女地位低下,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周芝祯决心从地方做起,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因此,在朝阳乐育高等小学招收第二期学生时,他便积极宣传提倡解放妇女,号召青年妇女剪短发、放小脚、入学读书,并以身作则,首先叫他的女儿周宝珊、儿媳田兆英和侄女周文雅、周毓芳、周华中及侄媳等人先行剪发、放脚、入学。同时,让她们在课外时间用竹竿挑上缠脚布和小脚鞋,同师生一起深入农村,广泛宣传,要求大家改变留辫子、缠小脚、不念书的陋习。他还自己出钱制作“志愿不与缠足女子结婚”的徽章发给本校和其他学校男生佩戴。因此,本校无一女生缠脚,丹凤其他学校也随之效仿。
  周芝祯是一位热情推行新文化、新教育的实干家。为了积极开展这一工作,他首先从基层做起,把一些品学兼优的初小教师安排在商镇、茶房一带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作为推行新学制、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骨干力量。其中,把董少舒安排到两岭初小,把周作丰安排到商镇大佛殿初小,把李成锦安排到王村初小,把李如筠安排到万湾初小,把王得中安排到茶房初小,一时革新阵容强大,改良风气大涨,农村中自动剪发、放脚的妇女一天多似一天。朝阳乐育高等小学第二期学生就招收女生10多名,社会影响很大,风气大开。西至孝义湾,东至武关,南至寺坪,北至留仙坪,方圆100多里的青年学生,争相前来朝阳乐育高等小学求学,更以考入该校为荣。
  周咏厚说:“爷爷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改良社会风气的实干家。他不但全力推行新学制,更以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为己任,首先从自己的家乡做起,要把两岭村变成示范村。他把两岭村改名为朝阳村,给村中的巷巷道道都起了新名字,如模范巷、十字巷、七曲巷、丁字巷等,还规定定期打扫卫生,同时宣传禁烟禁赌、破除迷信,提倡兴修水利,组织民兵夜间巡逻护村护校,劝阻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等,凡是与群众利益有关的大小事情,爷爷都要亲自过问,得到全村男女老少的赞扬。我多次回老家,只要遇到上了年龄的老人,谈起爷爷治村的往事,都赞不绝口,大家亲切地称爷爷是‘灶火爷’——一家之主。朝阳村村容村貌大变,家风村风向好,一些社会恶习不敢进村,给周围各村起到了示范和效仿作用。”
  1929年(民国十八年),商州大旱,秋麦两季未收,百姓啼饥号寒,度日艰难,而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不放粮救济,苛捐杂税照收,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加之地方匪患四起,拉票抢人时时可见,师生惶惶不安,唯恐土匪绑票,学校几乎停课。
  为了学生安全,不荒废学业,周芝祯千方百计把学校搬上大峪沟口西边跑土匪的丹岩大崖洞中,照常上课。他还把自家的石磨抬到洞中,用厚布蒙上毛驴的眼睛,由10多米长的吊桥慢慢拉上崖洞,以便给师生磨粮。
  谁也没有想到,天灾人祸接踵而来。1929年腊月十九,正当第二期学生在丹岩石洞内举行毕业典礼时,崖洞突然崩塌,当场塌死师生23人,周咏厚的二姑和一位伯父亦遇难身亡,仅有刘焕尧(周咏厚的三姑父)、周梦熊、牛炳文、李忠伦等人幸免。
  崖洞崩塌的惨痛事故,使周芝祯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但他仍能保持理智,冷静料理善后工作,照常办理校务。
  一天,周芝祯正在学校收课粮,忽然棣花土匪头子刘松林派匪徒闯入学校,不由分说将他绑了票,拉去押在一红薯窖内,企图勒索巨款,数日无人敢去说票。周芝祯临危不惧,静思脱身之计。一天晚上,趁看守送饭之机,他以诚恳语气询问该匪徒家庭情况,拉起家常,得知该匪因生活凄凉难以生存而被迫从匪,周周芝祯即晓以大义,劝其改邪归正。此人被说动,遂放了周芝祯并一同连夜逃脱。回家后,周芝祯因操劳过度、旧疾日重,自感精神不佳,决定去西安就医,因匪首刘松林盘踞棣花,便绕小路而行,不料在苗沟又被白带会人拦住,被扣押在北宽坪白带会。消息传过来,学校立即派人去洛南景村,请来和白带会头目姚吉桥有交情的何全吉前去说情,方得脱身去西安就医。在陕西省立医院治疗近半年之久,周芝祯终因医治无效,于1932年正月初五逝世于省立医院,终年48岁。
  周咏厚说:“爷爷终生热爱教育事业,在临终前半天,还叫我父亲周宝航去西北化学制药厂请陈伯言校长前来商量校务,让陈校长元宵节后先回校主持开学事宜。因陈校长去泾阳未返,到当天下午5点多钟,爷爷病情突然加重,在弥留之际,爷爷还是不忘学校工作,念念不忘地说:‘陈先生还没来,陈先生怎么还没来……’说着说着就与世长辞了。”
  三
  周咏厚说:“爷爷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周芝祯艰苦创办的朝阳乐育高等小学从无到有,在一路坎坷中从小到大,一直延续、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23年风风雨雨,先后毕业学生1600多名。这一批批人才,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拼搏着。尤其是早期毕业的学生中,有中共商洛第一届工委书记王柏栋、陕南二分区司令员巩德芳、商县抗日游击队队长陈忠茂以及担任过解放军师以上干部的李长华、周作同、石新正、杨少西,团以上干部的李长、李信民,担任过大学教授的巩志超、巩福占、杨景发、彭逢瑞、彭效宣、彭克章、韩俊民等。
  周芝祯的后辈中,也有多人继承他教书育人的事业。周咏厚的姑父刘焕尧早年参加革命,由王柏栋介绍入党,后一生从教,曾任山阳县中学副校长、丹凤师范学校副校长。周咏厚的父亲周宝航是商洛早期地下党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商洛卫生学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为商洛卫生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周咏厚的叔父周葆中终生教书育人,曾任商洛市小学校长。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秉承父辈遗志,完成父辈未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