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将书法艺术带进课堂
胡蝶
文章字数:1705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兼职书法教师何杰站在讲台上,边给学生讲解李清照的这首小令,边在黑板上示范如何书写。这是9月初刚刚开学的一天,学生们满怀期待,兴致勃勃地望着老师和黑板。
  何杰很认真,一笔一画地将小令完整地在黑板上写好,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他给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班的100多名学生教授硬笔书法课,每次上课,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教学生写字,比我自己写出好字更开心。”他说。
  今年38岁的何杰,是一位“资深”的书法爱好者,幼年即初识书法,近三四年才将这个坚持多年的追求和爱好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记忆中的书法,是外公包袱当中的一摞宣纸、一支粗粗的毛笔和一方黑黑的砚台,还有数本不知名的竖排手写读物。”他回忆道。“舞文弄字”的外公不是教书法的先生,只是一介农夫,但他每日做完农活后必读书写字,从不懈怠。他背着包袱来何杰家中,天亮即起,要么务农,要么出去晨练,晨练过后便读书写字。外公来家里的时候,何杰早起一事是不容商量的,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练字是万万不能打折扣的。一起在田间劳作时,《三字经》《百家姓》等内容是外公必教和必考的,休息时间,树枝便是笔,外公一支何杰一支。现在,虽然外公已去世多年,他的音容笑貌在何杰的记忆深处已逐渐模糊,但是每每练字之时,他便想起外公的教诲:“至今难忘那土中之字,一半遒劲有力,一半稚嫩无形。我的书法启蒙就是从乡间的树枝涂鸦开始的,而我的外公便成了我的第一位书法启蒙老师。”
  何杰上小学后,语文老师恰巧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学习之余经常带着同学们临摹。当时的何杰不识写字趣味,权当是“作业”,临摹得很认真,一遍又一遍,为的就是得到老师的一句夸赞。从简单的笔画到优美的诗词,摹着摹着、写着写着,他便与书法生出了情愫,一日不练若有所失。当年因字生情的,还有何杰的老师和他的外公,二人兴趣相投,成为至交。只要外公来何杰家中,老师必相邀共谈书法、切磋字艺。至今,何杰的老师还保留着外公高龄后所书写的作品,因年事过高手抖所致,笔画略有弯曲,但老师格外珍惜。何杰当时不解,向老师询问原因,老师含泪感慨:“练字如行路,写到深处即人生。”
  随着岁月的更迭,何杰身边的人和事也在不断地变换,唯一长留身边、不曾分离的便是他的书法。得意时,举手一幅字写尽心中欢喜;惆怅时,提笔一篇文散去满腹郁闷。
  在课堂上,何杰给学生讲如何临帖,如何将枯燥无味的书法坚持下去。遇到对书法兴趣不浓的学生,他就给他们讲王羲之的故事: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坐在床上读帖,边读帖边用手在被子上比画,不小心手指在妻子的背上比画开来,妻子笑着说:“人各有体,你不在自己身上比画,在别人身上比画什么?”顿时让王羲之醍醐灌顶般悟出了书法的真谛,从此独创一体,技艺精进。学生听了诸如此类的有趣的小故事,慢慢地就培养起了练字的兴趣。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何杰也有过瓶颈期,也气馁过,想放弃过,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掌握得很到位。他要求有天赋的学生刻苦练习、更上层楼,鼓励悟性差、学得慢的学生不要灰心,日积月累必有所成。“书法这个传统文化瑰宝一定要传承下去。它很枯燥,需要坚持,因此刻苦勤奋非常重要。”他时时刻刻不忘给自己的学生强调这一点。而他自己,则每天至少练习两个小时。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也是贯穿书法学习始终的主要功课。“笔画组成和安排,决定了最终字写得漂不漂亮。”何杰说。他从初学阶段开始临帖,每个字至少临摹300到500遍。“只有这样,字的笔画安排、顺序才能大体掌握。”他说。柳公权、颜真卿的毛笔,庞中华的硬笔,都是他临摹的对象。柳公权瘦瘦的字,更是他的最爱,“每一笔画都有劲儿,美观”。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积极临帖。而临写一个字,过程相当漫长,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和帖上的字如出一辙,帖才算临好了。“把一个字写好,那种愉悦、成就感,是非常大的。”他说。
  课余的时间,何杰会学习一些古典诗词以及与文人有关的小故事,不为别的,就为在课堂上能把书法这门枯燥的艺术讲得生动、活灵活现。很多耐不住性子、想要通过书法磨炼心智的学生,也都在他寓教于乐的课堂上找到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