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转型方有转机
——牧护关镇决胜小康的绿色答卷
文章字数:3125
 红门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邸红娃在食用菌交易中心务工
秦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娟娟正在采摘香菇


   
  通讯员 张宏 本报记者 汪瑛 
  巍巍秦岭,绵延起伏。苍翠欲滴,碧波无尽。
   海拔1200米的牧护关,是商州区唯一一个跨越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镇。由于地处丹江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
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效益?在选择发展方式中,经历“阵痛”的商州区,毅然选择了既要保护区域生态,又要突出群众稳定致富。 “秦岭氧气充足,空气湿润,早晚温差大,是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床’,其产量和质量优于其他地方,是食用菌的‘优生地’ ‘高产区’。”牧护关镇党委书记牛良斌指着绿荫旁的大棚说。
   面对脱贫攻坚这个时代考题,牧护关镇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将发展方略转向绿色,选择“菌业兴镇、农民就业、生态取利”脱贫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产业转型 奏响绿色新曲
   商州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工农业基础薄弱。几十年前,山野菜、柳树叶等成了稀糊汤的“标配”菜品,许多群众为解决温饱,纷纷移居关中,选择上门落户。
   “以粮为纲的年代,到处开荒,有土的山旮旯都会点一窝北瓜,有席大一块的地都会套种苞谷、黄豆。养牛羊攒粪,山上没有树木,草也长不起来。”牧护关镇香铺村文书宋承虎回忆说。
   人缺口粮,牲畜没草,更谈不上有经济收入。宋承虎坦言: “就没有过上软和日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商州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许多工矿业开始“暂露头角”,国营、民营企业纷纷上马。
   以牧护关镇(与原黑龙口镇合并)为例,金矿、铅锌矿、化工厂、奶粉厂、石料场,以及家家户户的豆腐加工小作坊如火如荼,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经济一度十分活跃,可带来的是环境污染。
   如何保护生态,又成为党委、政府不得不考量的“经济账” “民生账”。
   10多年前,随着环保政策的持续加力,污染企业逐渐偃旗息鼓。尤其是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脱贫攻坚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植入人心,绿色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
   在镇党委一班人看来,处于秦岭腹地的3.7万名牧护关群众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就要“靠山吃山”。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建设“绿色银行”。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牧护关的地理、气候是食用菌的适生区。因此,我们将全镇脱贫产业定位在发展香菇、平菇、木耳和羊肚菌上,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发展产业带来增收致富。”牧护关镇镇长丁小莉说。
   牧护关镇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0℃,最热月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水质甜澈、环境优美,无矿区工业污染,是反季节食用菌生长的理想之地。
   今年52岁的叶定勤是浙江庆元人,他受食用菌发源地传统产业影响,1996年就来到陕西,先后在柞水县、西安市等地零敲碎打地种植香菇和平菇。经过多年考察,2013年,叶定勤在秦岭之巅的牧护关镇秦关村安营扎寨,并把自己与儿子的户口迁至该村六组,长期发展食用菌。
   在政策上,商州区列出专项资金通过奖补,支持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牧护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史建锋说:“镇上将经费拨付到村或产业基地,由经营者聘请技术员进行技术支持。”
   说干就干。叶定勤流转土地60亩,一直种植香菇。去年,他发现秦关村的气候更适合平菇生长,就开始转向发展平菇。目前,平菇大棚里有60万袋,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约50人。
   农民返乡 就近就业致富
   和大多数群众一样,秦关村二组贫困户王永鹏选择回乡务工。
   35岁的王永鹏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肩上挑着“重担”,仍然像一个硬汉子支撑着全家。6口人的大家庭,3个人残疾。 “妻子是精神病患者。父亲由于脑出血致半身不遂,走路鞋子掉了都不知道。母亲年迈体衰,两个孩子还上小学。”王永鹏说。
   “原来村上没有发展食用菌的时候,我在人市、工地找活干,收入不稳定,有时候连吃饭的钱都挣不到。”王永鹏对现状很满足, “现在我把1.9亩土地流转出去,年收租2200元,还在香菇企业开三轮运货,每天有100元工资。”
   就业离不开企业带动。在牧护关镇党委、政府的精心培植下,企业发展日益壮大,带贫效应越来越明显。
   据丁小莉介绍,商州区恒兴圆农业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秦关村食用菌基地投资1500万元,流转土地97亩,建设食用菌钢架大棚260个、专业化菌包生产线2条。企业吸纳当地劳力 150 人就业,实现每户贫困户年增收 3000 元以上。今年,每户累计分红将达1.3 万元以上。商洛绿农现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收购、分拣、加工、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 B2B 平台,流转土地50 亩,解决 300 多户农民农产品销售难题,带动周边农户及贫困户就业务工 30 多
人,平均每户年增收2200元。商洛市精旭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65亩,带动牧护关镇14个村831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产业分红112.185万元,解决当地劳力就业60多人。
   秦关村一组的村民王汉民59岁,出门打工没人要,过去一直以种庄稼为业。 “没有料想到,村上这几年发展食用菌这么快,几个基地几乎把地都流转完了,我1.38亩土地光租金每年就有1655元的收入。”
   “真正种地就没有啥收入,如果算上工钱,还赔本呢。”王汉民说, “我在食用菌园区除草、喷药、装卸车每天能挣100元,去年务工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
   村文书张盼说: “脱贫攻坚以来,全村食用菌从业人员200多人,其中贫困户50多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由外出务工到回乡就业,牧护关村民为奔波之苦画上了句号。而今,他们望着蓝天白云,守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买来的白米、细面,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照顾家人。
   农旅融合 迈上幸福路
   牧护关镇位于秦岭南麓,属于商洛西大门,312国道、101省道、洛洪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22个村225个村民小组36907人,耕地面积3.1万亩,林地面积23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代诗人韩愈曾以千古绝句描述牧护关。在现代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洛蓝”,正是雾霾“驱赶”都市人的向往之地。
   香铺村支部书记王贤哲说,牧护关春有山花,夏有清凉,秋有果实,冬有银装,一年四季、季季有景色。这里还有度假村,有滑雪场,有溪流鱼塘。每年10月,漫山遍野的红叶更是一道风景,吸引得人们纷纷前来休闲旅游,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的快速发展。
   在 312 国道旁的鑫成农家乐,只见 3 间门面房,其中2 间为餐厅,里里外外坐满了客人。店主吴爱芳一边上菜一边乐呵呵地说: “客人喜欢吃当地的农家饭,每天有千把块收入。”
   作为休闲旅游之地,绿色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秦关村副主任徐小良说: “全村有22户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有4户贫困户属于自主发展。”
   43岁的王永安是秦关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住的土房成了危房,没有钱修缮。这几年,他每年种植香菇5万袋以上,短短两三年间,他就盖起了3间楼房,一年收入近10万元。
   在公路沿线,记者看到,大块田地里拉着黑色的遮阳网,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与墨绿色的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生态屏障。
   在一个占地8亩的大棚里,地面上的香菇菌袋一字排开。棚内清凉舒适,没有阳光下的炙热。秦岭村九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念娃正在与妻子李霞分拣香菇。李霞说: “上好鲜菇当天就卖了,剩余的晒干后,有客商上门收购,进工厂做香菇酱。”
   “政策好太太,我都脱贫了。”49岁王念娃患腰椎间盘突出,一家5口人,老父亲92岁了,两个孩子上学,过去给别人打工,日子过得入不敷出。几年前,他开始试种香菇,由最初的5000袋发展到现在的7万多袋。 “我一年支付工资都近2万元,现在发展了7万袋香菇,年收入10多万元。”王念娃说。
   目前,全镇共有食用菌企业3家,加工厂1个(线上销售),专业合作社11个,流转土地1250亩,发展反季节食用菌1150万袋,带动全镇22个村15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镇上采取认领托管模式,可稳定实现食用菌产业 分 红 1565.72 万元,户均年实现分红9900元。
   “商州区委、区政府把食用菌作为带贫益贫产业,正在将牧护关打造成为全区食用菌小镇,小菌菇、大产业前景可期。”牛良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