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社会治理大事小事不出村
王昱
文章字数:1970
  
  看着手里按着红手印的调解协议书,商南县富水镇富水街社区的汪宽礼想起当初为了一点小事差点上法院的经历,“今年6月,邻居家加盖的彩钢瓦屋顶超出了他家的房基地,伸到了我这边,一到下雨,水顺着屋檐全流到了我家。”见状,汪宽礼便去找邻居说理,希望他能把屋檐缩回去。“可是他不愿动他家屋顶,多说几次我俩还吵了起来。我就跟老婆商量实在不行就告他,可我老婆说村里不是还有‘五老’,我们自己论不好的事情,可以请他们来说说。”汪宽礼于是试着给社区打电话反映情况,“没想到社区很快派人来了我家,把邻居和我叫到一起,苦口婆心劝解,讲了很多利害关系,最终邻居愿意缩回屋顶,我俩还签了这份协议。”汪宽礼说:“要不是社区干部和‘五老’调解员,我不光要花钱打官司,恐怕跟邻居家现在也不说话。”
  今年以来,商南县委政法委以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为契机,聚焦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五个不彻底”问题,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商南版乡村治理样板村创建活动,探索具有商南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富水镇富水街社区探索“1+4+X”模式,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规范设立一个社区综治中心,以及多元化解室、信息化室(含警务室、视频监控室、网格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公共服务窗口“三室一窗口”,发挥社区“两委”人员、驻村民警、网格员、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着力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提升平安建设水平。依托“五老调解工作室”,聘请10名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义务轮流坐班,及时化解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依托社区警务室,开展经常性治安巡查,及时发现处理治安类小纠纷;依托社区调委会和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召开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村情社情,集中调处较大的矛盾纠纷;依托“3+N”工作机制,及时向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报告社区重大疑难纠纷,加强镇村联动,及时定纷止争、维护稳定。
  在富水街社区调解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五老”之一的周孝廉。“我是82年退休回到村上的,回来之后,看到大家有啥事我都比较热心地去劝说,村里也有好几个老人跟我一样热心肠,渐渐大家就有了找我们帮忙调解的习惯。今年,村里建立了‘五老’调解机制,给我们提供了专门的调解室,有啥问题可以来调解室,我们也可以上门去调解。”83岁的周老鹤发童颜,通过他们的调解,村里什么样的矛盾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试马镇观音堂村创新“综治520”,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采取“五员网格”夯实综治基层基础,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以信访信息员、治安联防员、人民调解员、法治宣传员、民事代办员为主体的网格综治工作力量,做到稳定信息有人摸排上报、治安隐患常态化巡逻、矛盾纠纷有人调处、法制宣传进组入户、民事代办有人服务。通过“两所联调”化解调处矛盾纠纷,以试马公安派出所和试马司法所干警力量参与指导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坚持尊重法律、尊重事实、居中调解,努力提高调解的公信力和履行率。用“零点服务”提升便民服务意识,统筹整合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村综治中心力量,常态化推行党务村务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全村群众的办事需求。同时,率先在全县利用“雪亮工程”建成智慧乡村综治管理平台,结合人防技防提升村域管理水平。由于村上交通网络发达,车流人流密度大,智慧平台的建成进一步夯实了村里的安全稳定基础。
  城关街办东兴社区实施“四心工程”构建社区治理“同心圆”。组织连心,建强“战斗堡垒”。成立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停车、供水、用电等问题。严格落实“双联双管”,采取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方式,划定责任区、发放责任卡,让在职党员融入社区、奉献社区。服务贴心,提升“幸福指数”。依托社区阵地,引进社会资源,实行“公益+微利”模式,为社区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搬迁户等不同人群提供贴心化服务。文化润心,打造“文明家园”。利用社区国学馆、文体活动中心,聘请辖区艺术人才,开展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培训;组建广场舞、锣鼓队等文艺队,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每年评选表彰一批“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引导居民主动参与“三城联创”。治理安心,创建“五零社区”。以创建“五零社区”(服务零距离、环境零污染、安全零事故、治安零发案、居民零上访)为抓手,建立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居民小组+居民户“四级网络”,成立18个网格,配齐“三长五员”50名管理员,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作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结出了硕果。今年全县每个镇办创建1个新时代“枫桥经验”商南版的乡村治理样板村,2021年全县40%的村(社区)达到创建标准,2022年全县所有的村(社区)实现全覆盖。通过自上而下转变作风,商南县努力在村(社区)基本形成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