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解决难题
南玺
文章字数:3362
杨军红在认真记笔记

杨军红在了解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

杨军红(左二)在访贫问苦

   
  如今,走进商南县湘河镇地坪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民曹家刚高兴地说:“我们地坪村地处三省的边界,交通条件比较落后。我以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脱贫攻坚开始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我就回村里创业,承包了村里20多亩鱼塘,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这功劳要归于老杨!”说起这些变化,他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杨军红。
  杨军红是市交通运输局派驻湘河镇地坪村的第一书记,他在驻村的近7年时间里,走遍村里的沟沟岔岔和村民院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赢得民心、用行动解答民意、用心血改善民生,获得了村民们的赞扬。
  扎根山村赢民心
  2014年4月3日,杨军红到地坪村开展包村扶贫工作。第一次进村,5小时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地坪村距商洛市区200多公里,尤其是行至商殒路,四周山脉纵横,一路颠簸,一会上山,一会又下山,不时的盘道拐弯,让他这个从不晕车的人直接下车吐了起来。
  “没想到我竟然有这么一天。”在湘河大桥边休息片刻后,杨军红一鼓作气终于来到地坪村。他下车深呼一口气,和前来迎接的村干部说笑道:“我爬了3座山来到湘河镇,又爬了1座山才到达地坪村,真正是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初到地坪村,在村上简单吃完午餐后,杨军红便召集村干部开座谈会,了解地坪村的概况。当地有多少个村民小组、多少户群众、多少户贫困户、致贫原因是啥、每一户住哪里、家庭条件如何……这些细致的问题被他一一记下。了解村民情况后,杨军红又详细询问村里发展情况,产业如何、基础设施条件怎样、制约有哪些……这次座谈会从下午1点开到了晚上6点多,杨军红不停地记录,笔记本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第二天清晨,杨军红开始入户调研。他从村部周边开始,一家一户摸排情况。“孩子多大、上几年级、家里有没有病人、主要劳动力是谁、在哪里务工、收入是否稳定、有没有实际困难需要帮忙解决……”就这样,他采取“效率最低”的办法,一户一户询问,然后又抬头仔细查看每户村民住房安不安全,拧开水龙头看有没有水,堪比老中医的“望
  也许是曾经当兵的经历磨炼了杨军红的韧性。初到地坪村的两个多月,他就将全村300多户群众的情况悉数掌握。自此,他了解到群众贫困原因,更深层次感受到地坪村的贫穷,深知肩上扶贫压力和责任重大。
  驻村这些年,杨军红记下5本扶贫日志、6本笔记,多达70万字,拍摄了1000多张图片。哪户群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建议意见,村里各项发展情况,他都记在日志、笔记和照片里。用大家的话说:“杨书记把地坪村当成了家。”
  谈起近些年自己最大的变化,杨军红开玩笑地说:“来地坪的时候,说走就走,没有一点拖累,现在每次来地坪,先要把药准备好,毕竟年龄大了、阅历多了,血糖也高了!”仔细查看杨军红的工作照片,发现他原本茂密的头发竟然变得稀疏。
  “其实最对不起的就是爱人和孩子。我爱人在2015年患重病住院,当时都没怎么陪着她,只因放不下这里的乡亲们。而刚开始来驻村时,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现在已经上高二了。”谈起家人,铮铮铁骨的汉子不禁湿了眼眶。杨军红说,亲人们一直都很支持他的工作,给予他无限的动力,但他永远对家人深感愧疚。
  补齐短板面貌新
  第一次到地坪村的颠簸之路给了杨军红更多的思考。从那时起,他内心始终牵挂着地坪村百姓的出行难题。
  “要想富,先修路。”杨军红发挥行业优势,引导地坪村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重点将通组通户路、产业开发集中连片区域和贯穿境内的道路等纳入规划,力促农村公路建设向纵深推进。
  2014年至今,杨军红通过争取,在市交通运输局的支持和有关单位的帮助下,共修建产业路、联村路、入户路14.26公里,改造拓宽公路10.51公里,让村里全部通了水泥路;安装波形护栏2.8公里,警示桩1600个,标志牌13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91盏,修建桥梁两座35延米,让村内实现了循环路。如今,村民无论是春耕秋收,或是购销农副产品,村民们只要搬上车,顺着公路就轻轻松松运回家或者拉出去,省时又省力。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根据杨军红这些年的扶贫经验,基础设施发展是影响脱贫摘帽最主要的短板,只有基础条件好了,群众生活才能改善,产业才能打开格局,群众收入才有保障。驻村以来,杨军红多方协调资源,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水、电、路、网、视、讯、居7个方面加快提升,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舒适等难题,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杨军红带领“四支队伍”因地制宜对农村民房实施旧宅基地腾退,对全村334户群众院落进行了水泥硬化,修花坛、栽植花草树木9000多株,不断美化环境。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杨军红在和镇村干部沟通后,争取包扶单位投资,给全村8个村民小组配置10个大型封闭式垃圾箱和垃圾转运汽车1辆,给离垃圾箱比较远的农户家庭配置大垃圾桶80个,争取公益性保洁员岗位14个,推行“十户一体”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选出中心户长,结合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处,抽水机房2个,更换了全村陈旧的饮水主管道和入户管道。架设饮水用电线路300米,修建了互助幸福院、卫生室、学校并配置设施设备,改造了文化娱乐广场,安装了显示屏、健身器械,无线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加。
  转变思路产业兴
  刚驻村时,赵金宝家庭生活困难,杨军红帮助其争取资助金1万元,解决了赵金宝子女读大学的困难;争取小额贷款5万元,引导他烧酒、养猪,赵金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赵金宝身上,杨军红寻找到了“治疗”贫困的妙方:鼓励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从2014年起,杨军红把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他挖掘地坪村优势产业,按照合并升级、巩固提升的思路,着力打通产业发展渠道。
  当时,很多群众缺乏资金支持,没有能力发展产业,杨军红和市交通运输局沟通后,确定了以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指导、思想开导的工作思路,创新举措,率先推出为贫困户贴息贷款政策。由市交通运输局支付利息,为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当年就有33户贫困户贷款10万元。杨军红又到市扶贫局争取互助资金20万元,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产业。
  建档立卡贫困户曹振高一家5口人,其老伴身体不好,儿媳智力残疾,儿子患有重大疾病,住院花了10多万元。杨军红帮助曹振高通过小额贷款种植香菇,效益越来越好,目前曹振高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银行还有存款,彻底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带动其他群众增收。在和曹振高的交谈中,他激动得不时地说:“这要感谢我们的杨书记!”
  2016年,杨军红转变思路,引导地坪村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品牌树在产业链”的“四链”模式,完善机制,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推动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集体建平台、能人来“唱戏”、群众立精神,保障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杨军红组织全村党员开展“党旗飘在田园中,党员聚在产业上”党建主题活动,在茶叶基地率先成立党小组,由党员曹振涛为群众宣传扶贫政策,传授茶叶种植技术。在曹振涛的示范带动下,有14户贫困户积极发展种茶产业,并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杨军红不断创新模式,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提升质量和效益。他将莲藕和水产进行融合,将茶叶、中药材进行扩建和科管,将香菇、畜禽养殖进行改造升级,成立中药材、茶叶、香菇、畜禽、莲鱼共养五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了“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能人大户+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如今的地坪村有茶园300多亩、中药材400多亩、香菇50多万袋、养鱼40多万尾、生猪存栏量1000多头,全村有83户贫困户加入产业链从事生产经营。今年,地坪村产业总收入预计可达570多万元。
  在杨军红的努力下,地坪村通过“党支部+‘三变’改革+企业+五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发展版图,促使产业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升级。31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每年稳定增收600元,13户农户通过入股1万元每年获得分红800元,48户农户通过务工、管理每年获得收益5000元。这些富民产业,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