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郭伯一和他的沥书
刘丹影
文章字数:4290

郭伯一进行沥书创作的情景((资料图片)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资料图片)
  郭伯一,1942年11月生于商州,二级舞美术设计师,为商洛戏剧舞台美术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潜心于舞台美术设计的同时,他还苦心孤诣、寄情输墨,涉足书法艺术研究,于1990年发明、创造了沥书艺术,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继予以报道,并参加“陕西百奇”“华夏一奇”表演,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中登台献艺,1993年获陕西科技成果金奖。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中国当代书法篆刻作品润格》,获得“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称号。
  一
  1942年冬,郭伯一出生于商州一个贫寒家庭。上小学时,他就酷爱书法,得空便在纸上写写画画。其父不理解儿子的梦想,嫌他太浪费纸张,常常训斥他甚至不给饭吃。郭伯一没有听父亲的话,仍然不停地写写画画,没有纸张,他就自制了一块木板,用老师弃用的粉笔头写了抹抹了又写,一学期下来,节约了不少纸张,写的字却比在纸上多得多。小学毕业后,他家住的地方没有中学,到商州城里上学要跑60多里山路,而且花费太大,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送他去相对较近的山阳县中村上中学。去中村上学,来回要步行40多里翻越流岭主峰,他脚穿一双草鞋,每星期一半夜起身,赶到学校天才亮。等坐在教室里时,又困又饿,为了集中精力听课,他用笔尖扎自己的手心,硬是挺了下来。
  在中村中学毕业后,郭伯一想上西安美院附中,可那一年西安美院附中不招商洛的学生,他只好待在家里,一边劳动一边在纸上憧憬自己的未来。
  是金子不论搁在哪里都会发光。当年中村中学的语文老师贾彦春,正是后来名满华夏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父亲,他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偏偏特别喜欢郭伯一这个木木讷讷的山里娃。他觉得这个娃很有才气,字写得比所有老师都好,简直是个奇迹。当他打听到这个学生毕业后没事干,觉得太可惜,就主动向商洛剧团的巩团长推荐了他。巩团长是丹凤人,和贾老师是乡党,听了老贾的介绍,欣然同意郭伯一来剧团考舞美。
  对于字写得好且心灵手巧的郭伯一来说,这次考试似乎太简单了。仅仅几张书法加上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就让几位考官眉眼带笑地点头通过了。从此,他成了商洛剧团的一名舞美。
  时至今日,郭伯一每每谈及自己的成功“宝典”,都要提到他的“贵人”贾彦春老师。没有当年贾老师的无私推荐,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二
  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偶然中带有必然性。如果说由于贾彦春老师的推荐,郭伯一才进了商洛剧团,从而走上艺术之路,那么,遇上王廷飏先生的辅导,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王廷飏出身于书画世家,其祖其父都是书画家。先生早年师从其父,中年又学于右任,其书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闻名遐迩,被商州人称之为“大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文史馆员。一天,他在街道上散步,突然发现了商洛剧团的戏报,不觉眼前一亮:“谁写的?字咋写得这么好?”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叫郭伯一的毛头小伙子写的,出于对字的喜爱,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郭伯一。
  “你就是写戏报的人?啊,这么小,有十六七岁吧?谁教你写字的?”王先生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年龄,抓住郭伯一的手不放,一连几句问话,把郭伯一给问懵了。
  过了好一会,郭伯一才清醒过来,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大书法家王廷飏先生,就说道:“王先生,我才学着写字,还很粗糙,实在想请您老指教,可又不敢找您。”郭伯一怯生生的声音,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
  “好呀,你以后要是有空,就到我家来,咱爷俩好好研究写字的问题。记住,我家就住在大巷子。”王廷飏先生的真诚,让郭伯一感激不已。从此以后,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只要稍一有空,他就往王廷飏先生家里跑。尽管那时王廷飏已年过花甲,只要一看见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郭伯一,鼻子眼窝都是笑,他庆幸自己遇见了一个年轻的“知音”,还经常留郭伯一吃饭。和王廷飏先生的忘年交,不但让郭伯一的书法提高了一大截子,还让他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三
  郭伯一的字本来就写得好,经过王先生的点拨后,书艺大有长进。后来,他又拜书法家李志贤为师,使其书法作品更胜一筹。到了1990年,整整30个年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郭伯一已经成为商州城里有名的书法家,无论是县上还是地区(当时称商县和商洛地区)举办书画展,展厅里都少不了他的书法作品,常常有人慕名前来求他的墨宝。然而,已到知天命的郭伯一却对自己的书法愈来愈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写出的字不如心里想的那么舒坦,那么有底气。他开始沉默了,到底缺了点啥,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这种困惑折磨得他寝食难安。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上午,由于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其弟把他叫回家,欲利用春闲时间收拾漏雨的房顶。郭伯一回到家里时,弟弟已把水泥、沥青等料备好,兄弟俩上到了房顶,弟弟把融化后的沥青交给他,让他往漏雨的地方粘砌。他不假思索地接过沥青,小心翼翼地将其倒在了裂缝的地方,倒着倒着,眼睛突然一亮,那沥青汁顺着房顶恣意奔流,很快就凝固成字体的形状,且线条自然,乌亮有光,凸起感强烈,这些富有美感的元素一下子钻进了他的脑海里。他心里咯噔一下,隐隐地敞亮起来,随之想到:如果我用它来写字,不是给书法苑里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吗?
  想到这里,他兴奋地几乎蹦起来,再也没有心思收拾漏雨的房顶,立即回到了城里。不知道底细的弟弟,埋怨他咋变懒了,这么简单的活路都吃不消。郭伯一回到家里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了一个滴流瓶,从此把自己关在斗室里,一天到晚摆弄起了沥青,忘乎所以而乐此不疲。爱人不解地问他“在成啥精”,他笑嘻嘻地说:“你不懂。”爱人看他那么专注的样子,知道他干的是正经事,也就不再管他了,只是一天三顿饭,会准时送进他那简陋的工作室。
  郭伯一反反复复地挥洒着一个又一个动作,希冀能从中找到一些技法。刚开始,由于很少从事体力活,他的臂力缺乏耐劲,掌瓶的手不停地抖,加之手腕不灵活,滴沥出的字极不自然,还有一点就是融化后的沥青不能等太久,时间一长就会凝固。为了一气呵成,郭伯一从锻炼臂力和手腕开始,再在滴沥字的形体美上下功夫,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重来,反反复复地试验了不知多少次之后,终于开创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新门类。
  郭伯一的勤奋和执著,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在他刻苦钻研的时候,著名剧作家陈正庆、刘安民等人不但多次鼓励他,而且找到负责文化局工作的屈超耘,请求支持郭伯一的创作,为其解决有关困难。一向以惜才闻名的屈超耘觉得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又向地区有关领导作了汇报。有关领导得知情况后,多次到郭伯一的工作室座谈,征询他创作中遇到的困难。一次,几位主要负责同志深夜冒雨前来看望他,让年过半百的郭伯一感动不已,竟当着领导的面嘤嘤啼哭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上下下齐心协力的帮助下,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不懈努力,郭伯一成功了。当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李志贤先生处征求意见,并要求其为这种新的书法门类命名时,李志贤先生脱口而出:“因为它是你滴流着液体写的字,就起名叫沥书吧!”
  1990年的冬天,商洛山早早迎来了春的气息,除了坡前涧畔怒放着一丛丛鹅黄色的迎春花外,还诞生了郭伯一的沥书。很快,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向海内外播发了这一新闻,从而让郭伯一和他的沥书名扬海内外。
  为了使沥书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正式邀请郭伯一,去该节目为观众现场献艺。这一喜讯让商洛山的父老乡亲异常激动,却让郭伯一左右为难,原来表演他倒不怕,他怕的是讲话。郭伯一是一个木讷人,不善于讲话,平时的会场上,他都是静静地坐在一隅听别人讲话,轮到自己不得不讲时,就笑笑,结结巴巴说一两句,现在要去表演,人家记者要问,自己该说啥呢?勉强凑合几句吧,自己又不会说普通话,只是满口的商州土腔,这土腔谁懂?还有,穿衣也是问题,郭伯一年过半百了,没见他穿整齐过,再新的衣服只要穿到他身上,不出一顿饭时间,仿佛牛舌头嚼过似的,就皱巴巴地没了形状。当时刚刚流行穿西服,而他却从来就没穿过,要是穿上恐怕连路都走不来了。
  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拿定了主意:商州土腔不变,自己的老式服装不变,就用自己一贯的本色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那时《综艺大观》的主持人是漂亮的倪萍小姐,郭伯一平时老在电视上见她。然而,真的轮到倪萍介绍他时,他却心跳得厉害,以致端起滴流瓶时,双手不停地乱抖。倪萍发现了郭伯一的窘迫样,甜甜地一笑,示意他别慌,这才使他静下了心。糟糕的是,当他现场表演完毕,原本决定要和倪萍握握手,以感谢她对自己的鼓励,当时却啥都忘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郭伯一还对此事表示遗憾。
  四
  郭伯一出名了,邀请他搞展览的请柬,频频飞到他简陋的工作室。1992年末,应南京市文化局之邀,商洛的国画和沥书赴南京展出,他带着自己的沥书作品,第一次出省参展。南京的观众已经从电视台上知道了他,对他的作品特别重视,主办方为他开辟了专门的展厅。开展那天,人群黑压压一片,江苏省、南京市文联的负责人和书画名家无不在沥书面前叹为观止,年过八旬的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和夫人观看了展品后,拍着郭伯一的肩膀说:“你给书苑里献了一支新曲,你的沥书让我大开眼界,我祝贺你成功!”
  从南京办展回来后,郭伯一成为商洛山中最忙的人之一,他要回答各地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的来信,要接待源源不断的来自远方的客人,还要继续从事创作,用商州话说就是“常常忙得提着裤腿找不到腰”。这期间,请求传授技艺者有之,希望给他当助手者有之,提出和他共同开办工艺公司者有之,日日夜夜,人能踢断他家的门槛。但他觉得,这些都为时过早,他的沥书还要发展,还要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对上述诸种要求均婉言谢绝。直到陕西省决定把他的沥书作品作为“三交会”展览品时,他才答应带着自己的作品正式走进“商海”。
  1993年,陕西省“三交会”在西安举行,郭伯一参展的沥书作品获得了金奖。一天上午,一位台胞观看了沥书展品后,拉着郭伯一的手激动地说:“从现在起,你创作的所有作品,鄙人全包了。”他答应给这位台胞一些作品,令其在祖国的宝岛为兄弟姐妹补璧,却一口回绝了包销的意向,用他的话说:“艺术品有商品的属性,但不完全是商品,如果艺术品全然商品化了,那艺术本身也就堕落了。”
  郭伯一出名后,虽然还是当初那个粗人,但对提携过他的人却十分地心细,常怀感恩之心。比如,他给提携过自己的屈超耘专门制作了“寄寞庄”牌匾,还将屈超耘的一首打油诗制作成沥书作品送给他。
  2015年6月,正是商洛山的夏收时节,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以沥书作品光耀书坛的郭伯一因脑萎缩、糖尿病等疾病医治无效,过早地在医院去世,让众多敬仰他的人品并喜欢沥书的人纷纷为之泪奔。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郭伯一开创的沥书及其留给后人的优秀作品,永远都是中国书法百花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