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秋风里的母亲
骆建忠
文章字数:1536
  又是秋风冷雨时节,身居闹市,是都市里的红男绿女的着装为四季变换贴标记。
  在这远离家乡的水泥、钢筋、人流、高烟囱垒起的地方,有了这些才和家乡区分开来,叫城市。没觉得这地方有什么好,却始终羁绊其中。
  几年了,“回家看母亲”这个念头折磨着我,一次次不能成行。前些日子得知家乡遭水灾,我说一定要回去。母亲电话说了,不打紧的,有政府嘞,要我先忙着。这不,连绵的秋雨从白露落到秋分。大街上匆匆的人群魔术师一样换着衣服,把季节一下推到深秋。
  看到淅淅沥沥的秋雨,我又回到了我的童年。那时,教书的父亲极少在家,老屋的屋檐滴打着檐水,看着檐水泛泡儿,母亲就说天一时半会儿晴不了。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老是面黄肌瘦的样儿,一个乡间郎中对母亲说:“给娃叫叫魂儿也许就好些。”这话我听到了,年纪尚小的我就琢磨着我的魂怎么丢的呢?我很害怕。一个落着蒙蒙秋雨的早上,母亲领着我和姐姐早早出门去了村头,十分虔诚地对着远处的笔架山双手合十。母亲转身往回走,姐姐跟在身后。戴一顶草帽的母亲身子有点佝偻,泥泞的村道很滑,她出门时就拄着一根棍子。几次被滑得打趔趄,棍子帮了母亲,才没有跌倒。从村头到家也就几百米,母亲走得很慢,每走一步都要唤一声我的乳名,并拖长声调喊着—回来哟!姐姐跟随在母亲身后应声虫一样道:“回来了。”
  雨虽不大,落在大田里,雨点打着苞谷叶的欻欻声响成一片。寂静的清晨,天的脸色也不好。我牵着母亲的衣襟不知道该怎样才好。就在母亲趔趄中,我也没放开牵着母亲衣襟的手。
  雨还在下,比刚才大些,大田一片搓响,母亲草帽上的雨水落在她瘦小的肩膀上,衣服湿了,她全然不知,后帽檐上的水滴到后襟上,我牵着的衣襟也是水漉漉的。我心疼起母亲来。四野除了雨声之外,阒无一人。乡间秋雨凄风的清晨,是见不到乡邻的。
  我像个瞎子娃,随着母亲的脚步和呼唤,懵懵懂懂地回家。母亲让我背向门外,坐在门槛上,她不知从哪取来一把飞刃錾的菜刀,在我背后用力挥挥舞着,这才拉我进屋,一同向堂屋神龛作揖叩头。母亲神情庄重,声音低沉,至今我才体会到她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一个虚妄的仪式中时,是那么毫不掩饰的真切。
  说来也怪,打那以来,我竟然不再面黄肌瘦了。直到长大了才晓得,家里换盐的鸡蛋母亲全给我吃了。
  庄户人家永远有做不完的活。特别是在秋天,从收早苞谷到霜降前后种完麦子,这段日子,圈里的猪要赶年前出槽,几头猪每天的猪草需要几笼子,秋草因有草籽,栏里的牛要上膘,牛夜里加料,割牛草的活儿也落到母亲身上。
  放学回来,有时我也帮母亲剁猪草,母亲总是拦着我,说刀不长眼,我就“嘁”了一声,心想刀长眼成怪物。“哎哟”一声,我的手指头梢还是被我剁出了血。从墙角卸下一个包儿,乡下人用来包红伤的“刀箭药”灰包,止血止疼。她为我包手指的时候,脸上的怜惜与痛苦似乎是自己的手指被剁了。
  雨后,山坡上的草更加鲜嫩、清脆,草籽穗儿饱满,母亲和往常一样,又割了牛腰粗一捆儿,分量却比平时重了许多。她还是挣扎着背了回来,正好我放学刚到门口。见她蜡黄着脸,滴着汗珠,腰弯得快要挨着地了,我赶紧上前一步,用一双小手从后边托着草捆儿,母亲的脚步明显轻松了。一到牛圈,母亲一松手,她自己倒在草捆上喘着粗气。我替她擦汗珠,她掳过我小手捂在她湿湿的脸上,说:“娃手真绵。”眼神满满的爱恋,一绺头发从发卡中掉出来,湿湿地贴在母亲的脸上。
  多少年过去了,儿时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如今母亲已是风烛残年,土瓦房还在,大田早已不种了。母亲说:“留点念想吧。”就把以前那块儿地还种着青菜、辣子、西红柿。她走路很慢,脚下不灵便,只要持着小锄头一到地里,就浑身的劲儿。曾经泉水般的眼睛不再明亮,甚至有了云翳,却每一锄下去,从不伤庄稼苗儿。
  望着雨后的晴空,又想起故乡的母亲,难忘这个季节,难忘秋风里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