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救死扶伤显医者仁心
文/图 南玺 侯希
文章字数:1998
文申英向年轻医生讲解患者病情和注意事项

文申英和同事商讨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8月的一天凌晨时分,一阵紧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宁静。“大赵峪街办有个人突发性心梗,目前已没有心跳,急需救治,已在送来的路上。”接到这样的调度电话,急诊科主任文申英和同事们立刻开始忙碌,用最短的时间做好接收病人的所有准备工作。患者到医院后,进行半小时抢救以后,在急诊科医生们的努力下,患者恢复了呼吸和心跳。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在急诊科室上演。面对患者,在救护车送达之前,必须事先做好急救准备,只要能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文申英说:“再苦再累也值了。”
  回乡从医 不畏困难
  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文申英本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立志到家乡从事医疗事业。毕业后他来到了市中心医院,如今已在急诊科室坚守17年,在不断磨炼下成了一名优秀的急诊科医生。
  在文申英看来,当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生并不容易。“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急危重症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急诊临床经验。因此,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文申英笑着介绍他的工作。在医院里,危急重症患者一般最先接触的就是急诊科,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手段,医生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正是由于急诊科“急”的特点,经常会遇到情绪急躁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往往也是冲突多发地。令文申英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刚到急诊科不久,正逢大年初一,有个小女孩轻度一氧化碳中毒,在了解到孩子病情并不是很严重后,他让护士给孩子进行吸氧救治。但是,孩子家长不满他的诊断,直接冲进医生办公室,拿起桌上的墨盒扔向文申英,弄得他浑身都是墨汁,头上也被墨盒砸了个包。本以为自己从专业的角度给病人最合理的安排,谁知病人家属并不理解,这让文医生对刚开始的从医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刚到急诊科我就给自己做了很多心理建设,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更深刻了解到急诊医生的忙与难。但是再难总是要有人做,既然我回来了,我就愿意承担。”现在说起那件事,文申英已经非常淡然。
  从那以后,文申英积极向前辈学习,学习与患者沟通,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问题在他面前迎刃而解。“急诊科医生的心情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每当病人转危为安时,我们就特别开心。那种开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被问到如何面对急躁患者时,文医生笑着回答,“试着去换位思考,也就没有那么多愤怒了。”
  努力提升 服务患者
  2013年5月,文申英开始担任急诊科主任。面对当时科室救治水平差,业务能力弱,人心涣散的局面,他亲自带队到西安及周边地市的医院考察学习。并结合商洛本地特点,大胆提出以“急诊急救”为基石、以“危重症抢救”为抓手、以“中毒救治”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同年11月成功开展床旁血液灌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填补了我市医疗在此领域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文申英带领科室医务工作者狠练基本功,从气管插管到气管切开,要求每个人熟练掌握,并外出学习呼吸机使用技术。现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呼吸机台数由1台变为6台,使科室抢救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急诊工作让文申英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有求必救,没有8小时内外的概念。“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夺秒,稍有迟疑,可能就是一条生命。”文申英介绍,他们的工作就是围绕患者的需求开展各种新技术项目,优化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医护围着病人转,专科医生到一线,急救半径再缩短,提高生存少致残”的服务模式,让每一位来急诊看就医的患者,都要得到及时正确救治。
  身先士卒 奔赴一线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诊科首当其冲奔赴第一线。文申英服从医院抗疫工作安排,带领科室人员学习、培训抗疫理论知识,并组织安排科室抗击疫情的事项。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抢救,细抓环节,梳理流程,改造诊室,制定制度,抗疫跟日常急救两手抓,取得科室员工零感染及日常工作零事故的圆满胜利。
  在临危受命组建的普通发热门诊上,面对人员紧缺,文申英作为科室主任,动员科室全员放弃休假,并带头参与一线值班工作。同时他还兼任市新冠肺炎疫情临床治疗专家小组成员,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都是随叫随到,对每位疑似病例也都做到认真分析,提出观点和治疗措施,无一例漏诊。
  因为经常不能按点上下班,文申英把家安在医院较近的小区。“随叫随到。”这是文申英形容他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有时候刚走到家门口,医院科室里的电话打来又马上赶回去的次数多得数不过来。“国人的假期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说起这些年自己的工作,文申英笑着总结道。
  没有假期,让孩子缺少童年的陪伴,这是文申英最遗憾的事情。在看到父母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奉献后,文申英今年已经上高一的孩子告诉他长大后立志当一名医生,这让文申英倍感欣慰。
  “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成就。还记得有一年初冬,我们救助了一位山阳漫川的患者,结果腊月二十八他带着自家酿的苞谷酒前来感谢,让我觉得心里很温暖。”文申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