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卖土鸡的第一书记
文章字数:1500
  本报记者 马泽平
  11月9日清晨,初冬的柞水县瓦房口镇马家台村里,村民们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而陕西省检察院派驻柞水县瓦房口镇马家台村的第一书记田鹤城已经从西安驱车赶回了村委会,开始了一周充实而忙碌的扶贫工作。
  “治良,你养的三黄鸡品质好,又宰杀得干干净净,顾客都很满意。”在马家台村六组脱贫户王治良家,田鹤城把上周末回西安卖土鸡的1000多块钱收入递到王治良手上,并告诉老王:“这周末你再杀5只我捎回去卖给同事。”王治良接过钱紧紧拉着田鹤城的手说:“好,我一定宰杀干净装好,一直麻烦田书记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不知道咋感谢田书记好呀,养鸡卖鸡都让你这么操心。”
  马家台村地处秦岭腹地,山多田少,土地贫瘠,长期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收益微薄,渠道单一,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2017年,省检察院派田鹤城为驻村第一书记,并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当时马家台村虽然已经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部分群众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田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召集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依托山地资源好、水质清澈等自然优势,确定了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的脱贫路子。2017年,缺资金缺技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治良,在自己承包的3亩山地上试着散养了5000多只土鸡。在饲养过程中,田书记告诉老王,一定要多喂小麦和玉米,始终保持绿色生态品质,购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他还指导王治良,多批次购买鸡苗,这样就能保证一年四季都有土鸡出栏,也能卖个好价钱。在田鹤城的帮助下,王治良的土鸡养殖走上了发展正轨,每年养鸡1万多只,光鸡蛋和成年鸡就可收入3万多元,2019年,王治良通过特色养殖顺利摘掉贫困帽子。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王治良散养的土鸡滞销了。田鹤城入户走访知道此事后,当即购买了一只土鸡,成为他的第一位顾客,同时每天转发老王的生态土鸡销售信息。
  “没想到治良养的土鸡味道这么好,在我朋友圈里很受欢迎,今年我通过微信帮老王卖土鸡、鸡蛋挣了3万多元。”田鹤城说。于是,在田鹤城帮助下,平时在村里一斤卖6元钱的鸡蛋,他帮忙卖到了一斤15元,平时一斤土鸡卖9元钱,他帮忙卖到了一斤20元。时间长了,田鹤城每次回西安都要带上一些土鸡蛋和土鸡回单位销售,单位同事开玩笑说:“老田,你真成了卖土鸡的第一书记了。”田鹤城笑着说道:“王治良是个老实人,勤劳又本分,看到在我们的帮助下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真心为他感到高兴,我这个卖土鸡的第一书记名号也值了!”
  看到帮老王推销卖土鸡销路不错,田鹤城加快了马家台村土特产品的推销步伐,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在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微信群里广泛发布销售信息,对接消费扶贫平台进行线上销售,通过在自己的朋友圈主动叫卖,销路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在驻村工作队的号召下,“以购代捐”成了马家台村驻村帮扶力量开展消费扶贫的主要方式。帮扶干部纷纷通过自费购买贫困户家中的土鸡、鸡蛋、板栗、核桃等农产品,为贫困群众送去真真切切的关爱,起到促增收的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在田书记的带动下,通过省检察院系统的干部职工消费扶贫和驻村工作队代销代购,共帮助马家台村销售农产品收入近10万元。
  “我们村群众自产的农产品特别好,就是缺少销售渠道,导致好东西都被贱卖了,下一步我们将从拓市场、稳销路,扩规模、增产量,保质量、树品牌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建立起我们村自己的长期销售渠道,让村民们的口袋迅速鼓起来,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谈话间随口都是“我们村”这个口头语,不难看出,田鹤城已经将自己融入了马家台村。
  “作为一名老党员,能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能为马家台村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田鹤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