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宁商扶贫协作中的创业故事”之四
走出大山 夫妻创业梦圆南京
本报记者 白志鑫 方立
文章字数:2434
  
  
  金秋时节的南京,满城的梧桐、银杏,将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古都点缀得更加繁华。在南京市建邺区中央北路有一家有名的京可酸菜鱼中餐馆,这是田宏和妻子梅晓静开办的。见到田宏时,他正忙着招呼客人,妻子来电话说新开的洗衣店接到加急活要晚来一会。平日的田宏给人沉默寡言的形象,或许是采访当天见到老乡格外亲切,田宏打开了话匣子,将这些年在南京的创业史娓娓道来。
  孤身前往,从学徒做起
  1978年,田宏出生在丹凤县武关镇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未念完就辍了学,帮父母在家务农。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窘困日子,听在南京做生意的姐夫说到南京的繁华、赚钱的机会,田宏心动了,便跟着姐夫前往南京。当时田宏只有15岁,除了满腔孤勇和闯劲,一无所有。到了南京,从没走出过大山的他被高楼林立、华灯璀璨的南京城所震撼和吸引,默默期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扎根这里。
  在姐夫的拉面馆里,田宏从学徒干起,擦桌子、洗碗,收拾杂活的间隙,他学习做拉面。一天忙下来,累得直不起腰来,可他从没喊过苦叫过累。在他看来,能在大城市打工,每天有事干、有钱挣,距离自己开店创业的梦想就更近一点了。做学徒每月有60元收入,田宏省吃俭用,把这些钱存下来。他还收集店里顾客喝剩的饮料瓶、啤酒瓶,每个月靠卖瓶子能多赚20多元。
  每当夜幕降临,看着大街小巷的点点灯光,田宏总是格外想家。十几岁就离家打工,想想同龄的伙伴儿还在学校读书,而自己却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内心格外孤独与凄苦。“总有一天我要单独出来干,不能一直依靠别人,我也要让别人依靠。”迷茫时,田宏总是这样给自己打气,提醒着自己要不断学习、早日独立。
  携手相伴,踏实创事业
  勤勤恳恳干了3年,田宏已经完全掌握了拉面手艺,也攒了一些钱,在姐夫和父母的鼓励下,田宏有了单独开店的想法。1996年,田宏在回家探亲期间认识了美丽大方的梅晓静,两人谈起了恋爱。
  为了不耽误南京的创业计划,田宏带着梅晓静一起前往南京。两人在铁路北街租了一间42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起拉面馆。田宏当师傅做面,梅晓静当伙计招呼客人,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
  可是小店开张后,生意并不如田宏预期的那般红火。原来,整条街上卖拉面的小馆子太多了。面对同行的竞争,田宏和梅晓静意识到:要让自己的小店赢得市场,就得在提升口味和品质上下功夫。
  自己做自己试吃,常常已经吃饱了,还硬撑着吃面品汤。在做面条上,田宏一直坚持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用做良心拉面的态度去经营。“有些拉面用猪骨粉调汤,这样的汤虽然看起来和真正的骨头汤差不多,但口感和营养价值还是有挺大差别的,我们的汤都是用牛肉、牛骨熬煮10个小时以上做出来的高汤。”谈起自家拉面的品质,田宏自豪地说。
  在夫妻二人的用心经营下,小店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一年后,他们又增加了牛肉锅贴、擀面皮等特色小吃,扩大了经营范围,还雇了两个伙计帮忙。他们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半夜两点多才回家,起早贪黑地忙活,坚信付出总有回报。
  后来,小店的营业流水稳定在每天1000多元,几年下来,夫妻俩也有了一定积蓄。1999年,田宏领着梅晓静回老家举办了婚礼,小两口没时间沉浸在新婚的欢乐中,蜜月还没度完就匆匆返回南京。“这不是给自己干嘛,不管多忙都觉得有劲头。”田宏笑着说。
  2000年以后,南京市对外来创业的商洛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田宏夫妇的面馆生意也十分红火。2006年,奋斗多年的他们终于在南京滨江新区买了一套113平方米房子,有了一个南京的幸福家园,对于贫苦出身的山里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神话般的故事。
  及时转型,抓住新机遇
  经营面馆近10年,田宏越发觉得经营进入了瓶颈期。看着整条街上开面馆的越来越多,他计划转型做中餐馆,经营其他餐饮。2008年,随着城市不断的扩建,原店铺面临拆迁,田宏把店搬到大桥南路,租了一间带小院子的门面房,转型做炒菜。他们将100多平方米的大院装修一新,布置了4张大桌,10张小桌,并聘请了一名主厨,开始了中餐馆的营业之路。
  随着宁商扶贫协作支持的深入,南京对商洛创业者在经营、居住、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田宏和梅晓静开始大胆转型。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能成不,就是试呢。”田宏坦言,虽然店开起来了,但是主打的是西北菜,口味能不能时适应当地居民,会不会如拉面馆一样生意红火,当时他俩心里都没底。“但是不试,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田宏说。
  夫妇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店里,他们重视每一位顾客的建议,及时改进口味、研发新菜品。在营业中,好学的田宏一有空就跟着师傅学做菜,几年下来也能独立掌勺了。饭馆在两人用心经营下,日营业额由5000元左右逐步攀升到现在的每天近万元。田宏还将家乡菜也加入菜单中,西红柿鸡蛋拌汤,是众多老乡来吃饭时点的最多的一道菜。“他们都说,在这里,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2019年元旦,田宏夫妇扩大了门店,做起了酸菜鱼土菜馆,并且安置9个老乡在店里打工。田宏和师傅在传统菜品的基础,研究开发了新菜品共50多个,酸菜鱼、海鲜、传统乡土菜成了他们的招牌菜。
  梅晓静更是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从服务态度到餐厅、餐具、环境卫生等,细抓细管,热情周到,给客人一个舒适温馨的就餐感觉,回头客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店铺一度门可罗雀,田宏便做起了外卖,早8点到晚9点半,期间只在中午2点到4点休息,虽然营业额下降很多,但每天也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田宏为人忠厚、做生意信誉度很高,梅晓静热情贤惠、做人做事心底无私。”一位与记者结识20多年的丹凤人这样评价他们。正因为如此,在南京的商洛老乡,总是喜欢在他们店里聚会。
  酸菜鱼土菜馆持续向好,田宏去年又代理了陕西西凤酒,既增加了业务又增加了很多客源,采访时记者看到有外宾光顾他们的餐馆。
  创业路上无止境。梅晓静考察了很久,发现他们生活的小区做衣物干洗很有市场,经过精心准备,今年6月,晓静干洗店开业了。她招募技师、学习管理,凭着周到厚道的经营特色,干洗店很快就步入正轨。
  田宏夫妻俩20年在南京携手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家已居住落户这个大都市。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他们也大步迈上小康路,生活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