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之一
张丹英 情系扶贫践初心
本报记者 陈静
文章字数:2333
   
   
  “一个企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一个有良知和社会道义的企业家,他的命运是始终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从2015年,全国进入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担当大任,有所作为?”11月30日,在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张丹英动情地说。
  华茂牧业集团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二十年来,张丹英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头衔高了,荣誉多了,但她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带领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也帮助更多的群众依托企业脱贫致富。
  二十世纪90年代末,在一场下岗浪潮中,三十岁出头的张丹英失业了。“瞬间跌入了命运的低谷,除了一张党员证,几乎一无所有。”张丹英回忆道。
  在短暂而痛苦的困惑后,她开始思考未来人生之路。2000年年底,她借来亲戚家的几台旧缝纫机,将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全部拿出来,招收7名下岗姐妹入伙,开了一家裁缝铺。几年后,缝纫铺变成了丹凤县豪丰制衣公司,资产达到千万元,200多名下岗致贫的女工,在她的公司实现了再就业。
  2008年初,丹凤县策划了一个生态肉鸡产业化示范项目,张丹英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要想教会别人,自己首先要懂。除了到省内的咸阳、渭南、宝鸡等养殖基地考察,张丹英还远赴山东“卧底学艺”,从当饲养员做起,养殖大棚内38度的高温和刺鼻的气味、身体的病痛,都没能让她退缩。山东莘县两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老板被她的真诚、敬业打动,与她成了朋友,带她到诸城外贸企业考察肉鸡生产线,详细了解肉鸡产业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还介绍专业人才到丹凤来支援她办企业。
  2008年6月,丹凤县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7月,千万只生态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筹建;9月,万湾养殖基地等14个标准化大棚正式投放鸡苗;当年年底,随后,全县建成万只养殖大棚106个,一个全新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丹凤县落地生根。
  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华茂牧业成长为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肉鸡产业形成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2018年,依据市场对“葫芦鸡”产品需求,公司在贫困户居住集中、有林下养殖条件的赵沟村,建设了年出栏10万只鸡的散养基地,流转贫困户山坡林地200多亩,成立了3个贫困户散养鸡专业合作社,计划吸纳全村211户贫困户入社当股东,并承诺按保价回收毛鸡,年保底分红人均1000元。可有的贫困户不相信这是真的,张丹英就带着人到村入户宣传,有贫困户怕入股赔本,她就给合作社打欠条入股,公司替欠条入股的贫困户把合作社股金补齐。三个合作社当年成立,当年运营,当年见效,211户691人分红69.1万元,加上流转土地收益、进园区养鸡收入,共计收入112.3万元。在分红大会上,李仓娃老人含着泪说:“华茂信守承诺,我全家7口人,一笔分给我7000元,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赵沟村对华茂公司这种捆绑式发展的模式持怀疑态度的人,也竖起了大拇指:“华茂公司真行,人家是真扶贫。”
  为了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张丹英鼓励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加盟华茂,并为他们做好养殖规划、鸡舍建设、疫病防控、技术培训、鸡苗配送、饲料配送、报价回收、加工销售等养殖链上的全程服务,让贫困户享受“保姆式服务、订单化生产、零风险养殖”。龙驹寨街办西凤村养殖户陈武新,一家9口人4个是病人,嫂嫂嫌弃家贫,在生下侄子后离家而走,陈武新一家成了典型的特困户。为了挣钱撑起这个家,他外出打工5年,艰辛的付出和微薄的回报依然没能让家庭摆脱贫困,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2009年回来后他加盟华茂,建了两个标准大棚养了一年鸡,赚了12.5万元,当年收回成本,后来他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肉鸡60万只,收入8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还带动12户贫困户在他的养殖场就业。和陈武新一样,38户贫困户建起了养殖大棚,每棚鸡年净收入5万元以上。
  2018年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华茂运营陷入困境。张丹英一夜一夜失眠,她最担心的是:十三坊一旦停产,整个产业链将无法正常运营,身后3000多户贫困户分红就成了泡影,148户贫困户面临下岗,还有300多个养殖户的收入问题怎么办?她一趟一趟跑省进市,陈述困难实情,想办法筹集资金,才使企业及时渡过了难关。这一年集团上下带动的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工资达2.65万元,共收入384.8万元。23岁的小伙赵博,之前还住在桃坪镇山沟里,2010年百年不遇的“7·23”让一家5口失去了家园,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他搬迁到华茂食品厂附近老君移民点,4年来他从一线工人干到研发室调料师,年收入达4万多元,他的母亲说:“做梦也没想到,我儿一人上班,养活我一家。”
  扶贫先扶志。在扶贫过程中,张丹英发现一些贫困户缺技能、缺自信、缺干劲。她便利用早期创办的豪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每期培训开班她都要挤出时间给学员讲述个人的创业史,鼓励他们从心底里站起来,直面贫困,增长志气,通过培训1600人实现了就业。
  目前,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产业链上累计创业就业人数3200户1万多人,年人均增收2.65万元,实现了企业既定的“发展肉鸡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企业和农民共赢”目标。近年来,张丹英带领的华茂集团致力于产业扶贫扛大梁,走过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经历了社会对一个民营企业家担当和责任的考验,截至今年9月底,华茂集团累计辐射带动丹凤75个村4329户贫困户,累计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工资性收入、养鸡收益2323万元。华茂扶贫模式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先后获得了“陕西省万企帮万村先进企业”“商洛产业扶贫十佳龙头企业”,她个人获得了“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