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基本平稳 温和上涨
——“十三五”期间商洛市区物价运行情况调查
文章字数:3591
经济活跃,居民娱乐生活丰富。 (记者 吕丽霞 摄)

价格变动是居民消费的晴雨表(记者 杨 鑫 摄)

年轻人消费呈现多元化(记者 杨 鑫 摄)




  
  朱广森 于宏彬 贾立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商洛紧密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统筹推进发展改革、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商洛市区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处于温和上涨的趋势。
  食品烟酒类对CPI总指数影响较大
  (一)从定基指数看,“十三五”期间,商洛市区物价整体呈现快速上涨态势。
  从分年度来看,“十三五”规划以来,商洛市区物价定基价格走势以爬坡趋势逐年递增。其中,2016年至2018年上涨相对处于匀速区间,到2019年上涨速度有所加快,截至2020年10月,价格保持上涨,但是上涨幅度趋于平缓。年度累计指数前3年涨幅相对比较平稳,到2019年上涨3个百分点后逐步回落,2020年1-10月累计上涨2.2个百分点。
  (二)从累计指数看,商洛市区物价指数处于温和上涨的趋势。
  综合5年数据看,2016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在2017年下降至101.6,随后两年逐年上涨,分别为102.1、103.0,截至2020年(1-10月)回落为102.2。总体上来说,“十三五”期间商洛市区物价处于政策调控目标范围内,物价指数上涨平稳,处于温和上涨的趋势。
  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在全省涨幅排名第3位,高于陕西省全年指数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2017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6%,在全省涨幅排名第7位,与全省、全国数据持平;2018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0%,在全省涨幅排名第12位,低于陕西省、全国累计指数0.1个百分点;2019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0%,在全省排名第5位,低于陕西省、全国累计指数0.1个百分点;2020年(1-10月数据)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2%,在全省涨幅排名第18位,低于陕西省、全国累计指数0.8个百分点。
  (三)“十三五”期间八大类特征分析。
  “十三五”期间,八大类中,食品烟酒类对CPI总指数的影响较大,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与上一基期相比,八大类中居住和医疗保健类影响力也逐步显现。
  分年度看,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经济结构调整节奏加快,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类累计上涨5.8%,拉动CPI上涨1.77个百分点,对全年总指数影响为84.24%,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2017年4月,医改方案政策实施,公立医院对相关药品及医疗价格实施了新的价格方案,影响医疗保健类全年上涨17.4%,拉动CPI上涨1.55个百分点,政策性调价的医疗保健类成为影响全年指数上涨的第一大类,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6%。
  2018年,居民受商洛市区拆迁改造,以及城市环境的快速提升影响,居住类需求增加,居住类全年累计上涨4.3%,拉动CPI总指数上涨0.88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类在医改政策实施的余温下,累计上涨5.8%,拉动CPI总指数上涨0.5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累计上涨2.6%,拉动CPI总指数上涨0.31个百分点。2018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0%。
  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及环境保护政策双重影响,猪肉上市量减少,影响猪肉价格2019年度累计上涨46.5%,拉动食品烟酒类累计上涨7.7%,食品烟酒类对全年总指数影响为78.28%。2019年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3.0%,食品烟酒类是拉动其上涨的主要因素。
  2020年(1-10月数据),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2%,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之有效,各行各业快速恢复生产,再加上生猪存栏出栏数量逐步恢复,食品烟酒类累计上涨5.3%,影响CPI上涨1.62个百分点,对总指数影响达73.48%,食品烟酒类对CPI的影响依然占主导地位。
  需求拉动是推动价格上涨主要因素
  经过近5年数据分析,在供需因素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政策、人工成本、行业竞争因素等对CPI的总体走势影响逐步加大。
  (一)需求拉动依然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市场大环境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依然是影响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经过近5年数据分析,食品类商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CPI中占比较高,是影响CPI走势的最主要的因素,供求对价格影响,在需求旺盛的节假日以及产品的供应旺季和上市量少的时候对价格变化幅度影响较为明显。以商洛市区2020年第一季度为例,由于春节需求急速增加,紧接着春节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农贸市场关闭、超市缩短营业时间,再加之人工装载、长途运输等环节人工费用增加,从供应和成本两方面导致鲜菜价格处于高位,菜类累计上涨28.3%,拉动食品类上涨4.81个百分点。而猪肉产品在春节和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屠宰行业停工导致上市量减少,农贸市场关闭,加之前期猪肉价格高涨,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需要周期,猪肉价格在一季度涨幅较为明显,累计上涨148.1%,影响畜肉副产品也累计上涨17.1%。
  (二)政策因素对猪肉类及医疗类价格影响较大,带动年度CPI数据变化。
  一是环保政策对猪肉类价格的影响。2016年开始,全国开始严格规范养殖相关的环保政策,主要养殖区要按照政策设立禁养区,生猪养殖的技术门槛增加,要按照严格的排污要求进行养殖废物的处理排放,导致商洛市区一部分养殖户退出,影响生猪存栏量短时间内明显减少,加上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需要周期,猪肉价格在短时间内上涨明显。2019年8月商洛市区猪肉累计上涨13.3%,截至2019年12月猪肉累计上涨46.5%,再加上2020年春节需求增加和后续疫情管控,价格再度上扬,到今年3月价格才开始慢慢回落。这其中,国家在猪肉价格高走期间实施了多项政策稳定猪肉价格,相关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猪肉价格逐渐下行,从而带动食品价格和CPI指数有所回落。
  二是医改政策对医疗类价格的影响。2017年4月1日开始,全省医疗改革新政策实施,商洛市区五家公立医院对相关药品及医疗价格实施了新的价格方案,影响该年度医疗保健类价格变化明显,其中药品及医疗器具类同比上涨8.4%,医疗服务类同比上涨25.1%。2020年1月份根据陕医保发【2019】30号文件要求,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也影响了本年度商洛市区医疗服务类价格累计上涨1.7%。
  (三)成本压力因素及行业竞争因素影响部分服务项目价格变化。
  服务类商品在CPI中所占比重不大,在总指数中占比不高,但是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支出压力,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消费支出。2020年1-10月,由于成本压力,商洛市区宾馆住宿类和其他住宿类累计上涨5.0%和11.1%;而近几年商洛市区健身房和KTV新开数量较多,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恢复正常营业时间较迟、消费人数减少,导致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健身活动和其他文娱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0.9%、6.0%。
  应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改善民生
  2016年以来,商洛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温和可控的区间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物价走势的因素更加复杂,为了充分应对价格领域变化的新情况,为保供稳价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持CPI总水平稳定。
  (一)从国家大环境来看,要持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是稳定物价的重要步骤。
  当前形势下,服务消费和实物消费的占比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消费需求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同类消费品中,居民对品质选择的偏好显著上升,消费观念也逐渐趋于理性,对产品品质及性价比的关注度逐步提升,消费观念逐步成熟,所以根据这种转变,应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保障居民需求。
  (二)从商洛市区地方发展需要来看,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趋势,抓住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稳定物价,不断改善民生,使居民生活安居乐业。
  1.保障重要商品供应。应强化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走势,改变传统的只管价格涨多少、不管价格跌多少的市场监测模式,从供给监测转化为需求监测。充分调动蔬菜、禽肉和蛋等重要商品价格低迷期商户养殖户的信心,引导生产,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保障重要商品的供给。
  2.积极加强市场引导。进一步引导养殖户、种植户科学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有效缓解源头产品供应偏紧的情况,合理安排组织生产,避免扎堆“跳槽”、市场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预防部分产能过剩问题。
  3.有效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应进一步落实一系列稳消费、促消费的相关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例如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方面,按照省上《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精神,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和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4.加强宣传引导,提倡居民健康消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宣传引导居民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避免过度囤积等消费现象,合理规划需求。
  5.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激发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扩大生产、保障供给,从而抑制产品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