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人残志不残,奋斗靠双手——
田兴彦双喜临门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236
   
   
  前不久,59岁的田兴彦刚给大胖孙子办了满月席。
  “本来说在县城办,村里人都喊我回去,说是热闹一下。”那天,光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就坐了10席。农村人讲究个人气,看来了这么多人,田兴彦高兴地合不拢嘴。
  听说田兴彦不声不响,和儿子在洛南县城还开了家面馆,村里人直羡慕,都嚷嚷着说这是双喜临门啊,要多喝酒,老田也就笑呵呵把酒干了。
  “真没想到啊,当年一家3个残疾人,能把光景走到这一步。”田兴彦很是感慨。他说的这3个残疾人,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聋哑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没成过家的大伯。
  田兴彦老家在洛南县石坡镇,5岁时因感冒发烧耽误了治疗,落下了小儿麻痹的症状。左脚不能着地,走路一瘸一拐,同村孩子上学走1个小时,他得多走半小时。勉强上完初中,家里再也没钱供他上学了。
  “人残志不残,不管弄啥,我都要走到前去。”田兴彦说,一样的活,别人干一天,他哪怕干两天,都要干好。他先是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做菜,谁家过红白喜事就请他去,虽然没工钱也总算有了门手艺。后来,他还干过护林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当过村干部。
  田兴彦也曾想和乡邻们一起出门打工,但过程并不顺利。有一年,他好不容易托人在河南某建筑工地找了个活,才干了几天,就被老板辞退了,老板说他活虽然干得好,但是担不下那个心。
  这条残疾的腿把田兴彦绑住了,不过他很乐观,心想即便是出了门,把聋哑妻子一个人丢下也不放心,就安安分分待在了家。
  有段时间,田兴彦过得很苦。“孩子上学,学费拖到年底才交。眼看过年了,还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他硬是咬着牙撑了过来,给活了80多岁的大伯养老送终。
  2014年,田兴彦被村上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听说政府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他兴头很高,辗转从外地买回5只红羊。“电视上说这种羊肉质鲜嫩,卖价高,我们这儿又是山里,适合放羊。”想着自己腿脚不好,一开始,田兴彦就训练这些羊听哨子。早上,他把羊赶到山上吃草;下午,在山下吹几声哨子,羊就乖乖回来了。散养的羊抵抗力好,5只繁殖到了20多只。“把羊一卖,净收入3万多块!”田兴彦笑着说。
  2018年,田兴彦一家顺利脱贫,政府还给他们在城里分了一套近6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房。“搬到县城总得寻个事干吧,不能给政府拖后腿。”田兴彦又开始筹划:回老家接着养羊?年龄大了,太折腾!办超市?成本太高,没那么多钱!他甚至还和妻子捡过破烂。“捡了两三天,她不会说话也听不见,过马路很危险。”觉得不安全,田兴彦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一次,田兴彦看着小区外的商铺还有很多待租的空房,一个主意突然冒出来。“为啥不开个饭馆呢?”田兴彦说,他在农村算是个大厨,做家常菜不在话下,儿子也在商洛一家技校学了烹饪,擅长做拉条子面、拉面这类面食。父子俩都有手艺,这饭馆能开不起来?说干就干,田兴彦急忙把正在北京一家饭馆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两人一合计,就开始租房、装修,还专门买了个面包车,方便购买食材。今年7月份,面馆开业了。
  “生意不错,好的话,一天挣个300来块钱,时间自己掌握。”说起现在的生活,田兴彦很知足,让他最满意的是,一家人终于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