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距群众最近的健康守护者
文章字数:4329

  他们距离群众最近,拿着较低的工资,用着简单的设备,却用淳朴的感情、无私的付出、无悔的坚守,扎根在基层一线。他们是医生,也是乡亲们不可或缺的亲人,以一己之力守护着一方百姓的身心健康。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常年奔波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个乡村医生。

李刚上门查看村民用药情况


赵锋涛查看库存药品

赵志强为村民推拿缓解疼痛

  本报记者 王孝竹
  李刚 行医不以利往,而在仁心仁德
  商州区夜村镇白草岭村距离市区30多公里,在这里居住了1663名村民,李刚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年40岁的李刚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从小立志学医,15岁就掌握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基础,随后又前往商洛市卫生学校学习。2005年卫校毕业后,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李刚拒绝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回村接替母亲的村医工作。
  回到村里担任村医后,李刚始终牢记母亲说过的话:“行医不以利往,而在仁心仁德。”村里的人都是穷苦出身,即便日子过得好些,那些积蓄也都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省下来的。在行医的这些年里,李刚能开廉价的药为患病的村民治疗,就绝不选择昂贵的药品。2018年秋季,村里有位78岁的老太太大腿被开水烫伤,在医院买了600多元的药,伤口也不见结痂。李刚知道卫生室有一种粉状注射液是用于外伤感染的,一般要经过溶解注射使用,就试着将其直接外敷于老太太的伤口。果然,如李刚预想的那样,伤口第二天就干了,不再流出组织液,之后又用了两瓶药,伤口就结了痂。老太太用的这几支药花了不到100元,对李刚十分感激。
  李刚比较擅长尘肺病的治疗,他给病人开的平喘药也就一块多钱,但效果好,周边村的患者常常慕名而来。今年52岁的刘战良是邻村的村民,从其他尘肺患者那里听说李刚很会治疗这类病,就跑来试试。他没想到的是,以往发病,打针一周哮喘都得不到缓解,在李刚这里打了两天针就有了明显的效果。此后,每年冬、春易发病期间,刘战良都来找李刚治疗。李刚说:“尘肺病是慢性病,稍微受凉就会引起肺部感染,诱发哮喘。现在来找我看病的人多了,每年冬、春两季前我都会多备些平喘的药。”
  村民的日常健康也是李刚关注的重点,他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定期体检,对村里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定期前去测量血压,查看其是否按时服药。村民刘银媚今年76岁,患有脑梗塞、高血压,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在镇上照看孙子上学,常常顾不到老人。李刚每两周去一次刘银媚家,查看她服药的效果,当老人的药快吃完时,马上进城帮老人买。正是他的这份责任心,让村里的五保户孙巴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2017年8月的一天,李刚到孙巴槽家为其检查身体。孙巴槽对李刚说,自己前一天就大便不通,腹部还十分疼痛。李刚为他检查后,觉得症状疑似肠梗阻,返回卫生室拿来通便的药让他服用。在孙巴槽家观察两小时后,李刚发现他仍没有通便的迹象,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诊断。孙巴槽的病情十分危急,而孙巴槽的监护人也不在家。此时打120,光是等救护车抵达都得一个多小时,李刚马上跑回家开来自己的车,并叫来孙巴槽的远房亲戚一同将他送往市上的医院。到达医院后,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李刚便先行垫付了5000元住院费。手术结束后,医生告诉李刚,如果再晚来一个小时就治不了了。
  李刚不仅医术得到村民的认可,他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村民十分信任。脱贫攻坚阶段,李刚常常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有村民想养猪,他就去帮忙盖猪圈;有村民想搞种植,他就帮忙联系种子。2018年,李刚还被选为村里的副支书。他说:“村里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卫生条件也会好,身体就会更健康。”
  赵锋涛 时刻将村民健康记在心上
  2000年,赵锋涛从商洛卫校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成为商州区三岔河镇黄鱼沟村的一名村医。从此,身上挎着10多公斤重的医药箱,疾步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前往一个个患病的村民家中,几乎成了赵锋涛每一天的生活模式。
  黄鱼沟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老人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从来没有上过学,身体不舒服也是能忍则忍,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根本就不晓得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村医对辖区内60岁以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每年进行不少于4次的体检,但赵锋涛觉得这还不够,他将这些老人的病情牢记于心,病情严重的几乎每周都要去进行测量,查看用药;病情轻微的老人,他也是每月上门一次。年纪大的人记忆力差,每次赵锋涛为老人看病后,总要反复告诉老人用药的剂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的办法,一一写在药盒上,然后随时打电话询问病情变化和用药效果,直到病情好转、无不良反应方才安心。2014年,赵锋涛上门体检时,发现一位崔姓老人患有糖尿病,血糖指数基本上都在10毫摩尔每升,他为老人开了降糖的药,却没有什么效果。于是,他就时不时地跑到老人家里陪他聊天,为老人测血糖。经过一段时间的上门观察,赵锋涛知道了老人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原来,老人喜欢吃糖,明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却还是毫无顾忌地吃糖,药也是想起来了才吃,忘了就算了。赵锋涛为了让老人的血糖有所控制,不光自己天天上门监督老人,还让邻居帮忙看着老人不让他吃糖,嘱咐村里的商店不要卖糖给老人。因为测血糖要扎手指取血,老人怕疼,见到赵锋涛来就一边挥手,一边说:“刚吃了药,你过两天再来测。”他就对老人说:“你血糖要是降不下去,我就得天天来给你测血糖。”渐渐地老人不再吃糖,按时用药,血糖得到了控制。
  每逢春节,都是赵锋涛最担心的时候,黄鱼沟村只要下雪,必定封路,车辆无法往来。遇到需要送往医院救治的病人,只能步行出村。2000年腊月三十,一场大雪封闭了出村的大路,邻居家的老人因为滑倒引起股骨颈骨折,赵锋涛简单地固定住老人,与其家人一同将老人抬上架子车,步行5公里至312国道,再换乘客车送到了市区的医院。不料,他刚返回家中,又来了一位姓石的村民,说哥哥家6岁的孩子从高处跌落,昏了过去。赵锋涛二话没说,装好急救药品,挎上出诊箱,跟着石姓村民踩着没膝的积雪,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患儿家里。此时,孩子已经苏醒,看到挎着医药箱的赵锋涛,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腿脚喊痛。赵锋涛为孩子作了检查,孩子精神尚好,头颅无外伤,腹部平软,肠鸣音无异常,腿脚亦无明显肿胀,无畸形及骨擦音,才松了一口气。他给孩子服用了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然后守在孩子身边。半夜时分孩子疼痛缓解,安然入睡,赵锋涛嘱咐家长密切观察孩子情况,必要时送到上级医院检查,这才独自一人回家,到家已经凌晨4点多,裤子上都结了冰。睡了没多久,赵锋涛又放不下心,起身穿好衣服,挎上医药箱赶往孩子家中。好在他走之后,孩子并未闹腾,睡得差不多就醒了,肚子也没那么疼了。赵锋涛又叮嘱了家长几个注意事项,才安心回家。
  从医二十年,赵锋涛始终牢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认真开展每一项工作,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慢性病患者体检,组织健康教育宣传,做好疫情防控,严守村民生命健康关。
  赵志强 不努力学习,就挑不起村医这个担子
  赵志强是商州区闫村镇南宽坪村的一名村医。他的父亲赵竹林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之前一直担任着南宽坪村村医。1968年出生的赵志强受父亲影响,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行医这条道路。他一边跟着父亲干农活,一边背汤头、药性、脉书跟医学三字经。老赵说,自己可能天生就是要行医的,父亲安排的背诵任务,他从来都不拖延。
  年龄稍大一些,背完了书本上的内容,每每父亲接诊,赵志强便跟着父亲学习开方。父亲接诊时,也试着让他先行诊脉、开方,再由父亲亲自诊断,指导他诊脉、开方的误差。在父亲的不断教导下,赵志强诊脉越来越准,开方也不差分毫。1992年,老赵参加全省考试,取得了中医士证,有了独立的行医资格。第二年,距离南宽坪村约5公里的上官坊村的村医因为年纪大了,不能胜任村医的工作,便找到老赵的父亲,建议让他前往上官坊村担任村医。刚到上官坊村时,因为村民对老赵还不了解,总觉得这么个年轻人会啥中医,生病的村民只要还走得动,就跑到别的村去看病。老赵也不气馁,听说谁病了,就主动跑到家里给病人诊脉、开方、熬药。一年时间里,老赵以自己的医术获得了村民的认可。直到2009年,上官坊村又来了村医,老赵才返回南宽坪村,接替父亲的村医一职。
  随着西药的普及,老赵觉得自己在西医这方面太短板,只认识了皮毛,开药也是看着药品说明书来开。为了能更好地使用西药,老赵决定去学习西医。2000年,老赵到商州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报名学习西医。在学校,老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查不到的治疗方法与用药方式。老赵说,在去上学之前,他只知道甲硝唑是常用于妇科病,而老师上课分析讲解了甲硝唑的用途后,他才晓得甲硝唑不仅可以用于妇科病,也常用于厌氧菌感染。3年后老赵毕业回村,接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老赵深深地记得毕业时老师说过的话,医学这门学科是没有尽头的,不学则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治愈更多的患者。
  此后,只要哪里有培训,老赵就想方设法前去进修。受父亲的影响,老赵还是着重中医,擅长针灸与推拿,潜心钻研颈肩腰疼痛治疗。他先后跟河南中医学院的老师学习小儿推拿,跟湖北中医学院的老师学习董氏奇穴针法,跟其他名医学习浮针、太极调衡疗法等等,一年最少出去学习5次,花费上万元。妻子杨玉芳对老赵这样频繁外出学习很有意见,说老赵是“借着学习的名头,出去享受了”。村民有时找不到老赵,也说:“你一个村医能看头疼脑热就行了,还学啥呢。”但当老赵回来,用新学的方法为村民治好了之前治不好的病,大家才慢慢明白了他的苦心。
  老赵的医术深得村民的信赖,也让更多人慕名前来问诊。2019年8月,山阳县中村镇的王女士因为颈部酸硬,时不时伴有头晕,深受其苦,从旁人那里听闻老赵擅长这方面的治疗,就从中村赶来问诊。第一次在老赵这里接受治疗后,王女士就觉得效果很好,整个人比以前轻松了许多,之后她又赶来接受了6次治疗。王女士对老赵的医术十分信赖,2020年2月,王女士的儿媳妇在散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疼得不行,以为是骨折了。王女士打电话咨询老赵后,连忙让儿子开车带儿媳妇赶到南宽坪村。经过检查,老赵告诉王女士,她儿媳妇是膝关节半脱位,不要紧。说话间,老赵就将脱臼的部位复位了,没收一分钱就让王女士一家回去。老赵说:“在村里看病,村里的人觉得买药才需要花钱。我这用手捏捏、拿针扎扎,都是不用给钱的。”村里的孤寡老人在老赵这里看病,老赵给药从来不收钱。
  村里的人都干了多年农活,身体疼痛是常见病。为了帮村民看病,老赵还买来冷激光治疗仪、中频治疗仪辅助治疗。附近村里年过20岁的人,无人不知晓老赵的医术,有了肩颈腰疼就来老赵这里治疗。2016年,老赵被评选为商洛市“最美乡村医生”。
  老赵始终坚持学习医术,除了外出参加培训,有了智能手机后,他发现了线上教学的专业软件,在网上购买课程,线上学习医术。老赵说:“学无止境,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努力学习,就挑不起村医这个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