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口前村今昔趣话
文章字数:2147
  党根虎
  商州区夜村镇口前村位于两水寺沟口与丹江的交界处,故而得名,是一个有2000多口人的大村。从石桥到官路,村民依东坡根居住,村前有从两水寺沟注入丹江的小河,村中有一条水泥农渠,引流河水从中流过,供人畜饮用和浇地。村子地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铁路、312国道绕村而过,周围土地肥沃,地平水阔,村民吃穿不愁,楼房林立,村容整洁,小学、幼儿园、面粉加工厂、运动健身场地、医疗室一应俱全。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口前村人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村民最大的生活困难是没做饭的柴火。一部分柴火来源于地里的庄稼秸秆,可秸秆毕竟是软柴,不耐烧,两三个月就烧光了。村民只有寄希望于山坡上的槐树丛,一家一片的槐树丛被削光之后,家境好的到了赶集的日子就在村前路上等两水寺沟里人,买人家担的硬柴,没钱的就割坡上的荆棘、茅草,扫集枯叶,不少人逢年过节时背着背篓去两水寺沟里偷砍山里人的树木,经常跟人家打架。最后村民实在没有烧的了,就不算账了,上坡挖挖树根,这其实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弄得以后更没烧的了。一到秋冬季,站在村里看,满坡架岭都是红土坑,到处光秃秃的。到了春季,经常能看见飞机撒树籽,飞机飞得很低,上面的字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对村民的燃眉之急起不了什么作用。
  挖回的树根摆了一院子,男人抡起斧头使劲劈柴,由于树根不顺丝路,非常难破,有时候把人腰都给拧了。柴还没晒干就往炉膛里塞,满屋子烟尘雾罩,娃都猫着腰跑到屋外去了,做饭的一边做饭一边揉眼睛,一顿饭做好,成了大花脸。后来兴起盘新式砖吸风灶,高烟筒伸出屋外,才稍微强一点了。
  由于过分毁林,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大气层,一到夏秋两季暴雨就特别多,经常连下十几天,村前的小河经常发洪水。洪水从两水寺沟里下来,横冲直撞,经常把村前肥沃的平地冲走一大片,让村民非常心疼。小河里发了洪水,上游的树木、庄稼甚至牲畜都从水里冲下来了,有人用长竿子勾,有人甚至跑到齐腰深的水里去发“横财”,经常有人被洪水冲走、淹死。
  由于旱涝不均匀,地里的庄稼不是干死,就是被水泡死。干旱季节,村前河滩的水都没有了,村上就组织村民到沟里的黄沟河滩挖深沟引水。浇地时,是村民最六亲不认的时候,打架吵嘴是家常便饭。大伙都要糊个嘴,谁也管不了别人,要是让了别人,自己春季就得饿肚子。平时关系很要好的两家人,常常为浇地就结了仇。
  那时家家经济都很紧张,家家都喂猪。喂猪苦了妇女们,要天天打猪草、打猪糠,一天喂三顿,到了年节猪的食量特别大,还要长膘,把人的口粮都吃了。辛苦一年,一头猪就卖200多元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脱贫,先脱盲。口前村小学位于口前村中央,原来是两排破旧不堪的瓦房,老师宿舍都成了危房。有一年,北京电信局投资几十万,给口前村盖起了3层30多间校舍,还盖了老师宿舍、铺了操场、修了围墙。雄伟壮丽的口前村北京电信希望小学落成之后,附近黄沟、石桥、杨湾子、乐园的娃都来这儿上小学,口前村一下子成了附近的教育中心,培养了无数人才,为教育奠基工程作出了贡献。穷则思变。多年来,口前村不少后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工作;不少人在外打拼,开了宾馆、餐厅,找到了意中人娶妻生子。而口前村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村民的努力,慢慢地脱离了贫困。
  国家电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最大的福音。农网改造以后,口前村的村民告别了挖疙瘩、割茅草当柴火的历史,家家做饭都用上了电饭锅、电饼铛、电磁炉,用上了清洁能源。村民把电源一插,坐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或做别的家务活,让锅里的水自己烧开。夏天有电风扇扇走燥热,冬天有电褥子、电暖器驱走寒冷,家家有彩电,电视剧从早看到晚,这都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张村电厂建起后,老远就能看见那小山一样的圆柱直插云霄,一些人家屋顶的太阳能设备也闪闪发光。
  电力的发展与普及,使广大农村变得山清水秀。口前村村民没事不再上坡,山上树木葱茏,野草疯长,加之退耕还林,满坡的核桃园防止了水土流失,气候变化正常,不再有大旱大涝灾害,小河不再发洪水,村前的平地不会再被洪水冲了。春天,满坡槐林郁郁葱葱,槐花飘香;夏天,满园矮化核桃果实累累;秋天,满村火罐柿子密密麻麻如小红灯笼,无人采摘。因为现在城里打工的机会多如牛毛,至少一天100多元钱,摘柿子不够工钱。
  现在的口前村,有人务香菇,有人建起了养猪场、养牛场,有人组织了建筑队,长年包活盖房,有人买了农用车给村民拉砖拉沙子,有人买了搅拌机承包打楼顶,村民种粮种药务矮化核桃务花椒,不一而足。粮食不值钱了,但地还舍不得荒。
  外出的青壮年或打工或当老板,回村都是小车。
  国家已经从昔日的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国家拨款硬化了村道,两旁挂满了标语,上书文明礼仪、乡规民约,垃圾车每天收走村民的生活垃圾。村民都盖起了新房,村前路边盖起了气派的村委会办公楼,屋顶党旗飘扬。老年人有了高龄补贴,贫困户被各方面照顾,低保户被国家兜底资助。国家不向农民要钱,反而发钱,这是以前咋也梦不到的事。
  村中有北京电信局资助修建的小学,村前大路上有新兴的面粉加工厂,有体育局资助建设的大型体育场,有供电室,河里有大型机井,政府投资将水抽到后坡的蓄水池,再用水管送到各家各户,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改变了以前吃水不卫生的状况。村上有诊所,有三层楼的幼儿园,有粮食收购站,有过红白喜事的大厅,商店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