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巧手捏出百态人生
——90后泥塑手工艺人王伦的创业故事
文章字数:2593

  白志鑫 谢非 王倩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
  3月13日,阳光和煦,棣花古镇景区游人如织。在清风街入口处,一个名为“素泥坊”的店铺吸引了不少游客入内参观,木桌上、陈列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人,有正在掏耳朵的老人、大声唱歌的小孩、挑着扁担的农夫、拉二胡的民间艺人……或率真随性,或古拙纯朴,或仁厚良善,个个眉眼欲动、神采飞扬,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农人装束,无不散发出商洛地区民风淳厚的乡土气息,进店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若是有人对某件作品特别感兴趣,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子会在一旁讲解该件泥塑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听者顿觉恍然大悟,纷纷称赞。这名侃侃而谈的男子便是素泥坊工作室的主人王伦。
  “最近天气好,游客还挺多的,我只有周末的时候才来工作室,平时还要在学校上课。”王伦笑着对记者说。他是一所乡村学校的特岗教师,捏泥人是他的业余爱好。
  复刻回忆里那抹乡愁
  初见王伦,第一印象是这个小伙成熟稳重,有点内向。一旦谈起泥塑来,他整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强大的感染力带着我们一起进入他的泥塑世界。
  王伦1994出生于丹凤县商镇淹岭村,自小便对泥巴情有独钟,经常捏一些小动物,但一直仅限于玩耍,还未上升到艺术层面。后来他考入西安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走上了学音乐的道路。
  上大二期间,一次同学之间偶然的闲聊突然激发起王伦捏泥人的热情。“当时就聊到家乡的一些事,但是已经很遥远了,我突发奇想,想通过捏泥塑的方式把回忆中的那些画面复刻出来。”王伦说。泥塑不但能再现一些难忘的乡土记忆,还能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他决心要把这件事完成,而且要做得像艺术品一样,有美感。
  放假后,王伦在家乡的山坡上找到了做泥塑的材料——黄泥。这种泥土黏性好,杂质少,很适合做泥塑,尝试了几次后,王伦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虽说以前经常捏泥人玩,但是要还原一个场景,捏出人物的形态外貌,对当时的王伦来说显然还有难度。尝试了好几次之后,王伦有些沮丧,他并未捏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一时间有些迷茫。好在短暂的挫败感并不能浇灭他创作的热情,他开始重新学习。“先模仿学习打好基础,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创作。”王伦说。
  调整了思路之后,王伦很快又投入到泥塑的学习中,通过网络视频、图片、书籍学习了一些泥塑制作技艺,还实地参观了一些手工艺大师的作品。那段时期,王伦一有时间就投入到泥塑学习之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连走路都在思考捏泥人的事。“一个小小的泥人,不只是捏起来这么简单,从选土、筛选、晾晒、和泥到创作、烧制等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准备。”王伦说。系统学习之后,王伦对泥塑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专心地投入到泥塑之中,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进步”。
  让梦想照进现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王伦的泥塑技艺突飞猛进,不再局限于刻板地模仿,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常常在一些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一批主题类、生活类的民俗泥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2018年王伦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做一名专职的泥塑手工艺人。这一决定让他承受了不少非议,好在父母对他的选择表示尊重和理解,他才得以安心创作。
  “说没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一个大小伙子怎么好意思再拿家里的钱?”王伦坦言。刚毕业没有收入,自己又不想向家里张口,如何维持生活便成了个问题,在梦想和现实的困境之间,他尝试着去作出适应和转变。那年秋天,经一名陕北的同学介绍,他受邀给当地文化馆做一整套本地制作挂面的民俗泥塑。在村子里,王伦认真观察学习和面、摊面、盘条等一系列制作工序,一一记在心间。
  回去之后,王伦将自己关在家里,5天没出门,根据做挂面的12道工序做出了12件泥塑作品,再现了做挂面的全部流程。这一整套作品给他带来了8600元的收入,是他做泥塑以来赚到的第一桶金,这些钱解了王伦的燃眉之急,也增加了他的信心,原来自己做的泥塑是被人认可的。当年11月,他在棣花古镇景区租了一间工作室作为创作基地。
  “以前做这个纯粹就是喜欢,没想着去赚钱,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也确实需要一些收入来养活自己。”王伦说。那套制作挂面的泥塑出售了之后,他发现泥塑也是可以变现的,于是在创作之余,也开始承接一些民俗主题的泥塑制作。
  2019年春节,王伦的素泥坊开张了。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下,他将自己创作的一些泥塑作品在工作室展出,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景区客流量大,民俗泥塑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王伦的泥塑渐渐有了名气。
  在一次市民俗协会的交流会上,王伦接触到了河南、浙江还有商洛本地的“狗娃咪”,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之后,他照着网上的图片试着做了十几个,却只有一个能吹响。后来,他又前往商州区东龙山拜访了“狗娃咪”的传承人陈五斤老人,学习到正宗的制作方法。2019年清明小长假,王伦将自己做的“狗娃咪”放在工作室试卖,3天卖了800多元。“狗娃咪”的畅销让王伦非常高兴,他又在游客的建议下制作了12生肖版本的“狗娃咪”,加上了松香上色,丰富了“狗娃咪”的种类。
  传承非遗回归初心
  看着工作室运营的还不错,觉得自己可以继续潜心创作之时,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他措手不及。景区客流量骤减,断了收入来源,王伦一时间陷入了迷茫之中。他当时已经没有刚毕业时不顾一切地洒脱,决定面对现实,于是在家人的建议下,考上了一所乡村学校的特岗教师。
  当上教师后,王伦的生活就忙碌了许多,白天上课,只有晚上有一点时间去创作。在这段时间,王伦对自己的泥塑又有了新的思考,更加注重写意式的作品,通过一个作品来表达一种意义或者精神。
  “你看这个作品,就是展现我备考期间的心路历程。”王伦指着展架上一座泥塑向记者介绍。由书籍组成的月亮船上面,坐着两个小孩,一个正在看书,一个双手捂耳,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做得惟妙惟肖。“这个作品我取名为《追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读好书,有这个含义在里面。”王伦说。
  到目前为止,王伦已经创作了800多件泥塑作品,表现了商洛的历史文化、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等不同的主题,都十分形象,特色鲜明,成为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亮丽的名片。2019年,他的民俗泥塑申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先后在众多公众平台上展出,还受邀参加了第五届丝博会暨西治会,参展作品受到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
  在泥塑创作中,王伦喜欢去各地采风,研究当地风土人情。下一步,他计划做一整套陕西各地特色音乐的主题泥塑,如陕北信天游、陕南小调等,将泥塑艺术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