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木雕艺人郭树寿
郭明霞
文章字数:2780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核舟记》,印象颇深。文云:“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如今,在秦岭深处也有一位“奇巧人”曰郭树寿,年届八旬,在群山环抱的小村子里倾心雕刻40多年,成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木雕传承人。
  出生于1942年、家住商州区腰市镇上集村的郭树寿,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后代分支郭秀一脉,到郭树寿这一代已是郭氏第38世,在上集村已经生活了500多年。
  郭树寿早年毕业于洛南高中,上学时就勤奋踏实,偏爱美术,一直坚持自学绘画,常常独自一人在离家不远的郭氏家庙祠堂里临摹壁画和门窗雕花。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创作,他笔下的花草鸟兽个个栩栩如生,惹人怜爱。直到现在,家里还保留着他年轻时画的几十幅素描和几本整洁秀气的读书笔记。
  他的孙女郭晓婷撰文记述了爷爷学习手工木雕的缘起:“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斩断了爷爷上大学的梦想。回乡务农后,他就给生产队写标语、画墙报等,每天工余饭后他都埋头作画,一张又一张,画了改,改了画,家里的画稿越积越多,爷爷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县上举办的画展上,他得到了著名书画家李克昌老师的赞赏,并推荐他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培训班。在培训班里,通过如饥似渴地学习、作画,他的绘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安美术学院,爷爷第一次接触了木雕。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悟,他回家后就开始琢磨木雕,并自己动手刻了几件简单的作品,没想到受到了许多行家的肯定和欣赏,爷爷就此开启了木雕生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第一次手刻木雕受到行家的肯定、赞赏之后,郭树寿就跟随木雕艺人张青怀学习手工木雕这一传统工艺,一干就是40多年,硬是从一个小美工干成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当乡亲们夸赞他的木雕手艺时,他总是谦逊地一笑说:“不理想的时候还多着哩。”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对郭树寿来说,真是恰如其分。木雕创作需要先画好图,再雕刻成立体的样子,因为有扎实的绘画功底,郭树寿很快就掌握了木雕技术的基本要领。在这个过程中,他先是不断琢磨前人的作品,搜集书报上的传统花样,细致观察山水田园的一草一木。人与自然的温馨和谐、曼妙灵动皆了然于胸后,再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人物、花草、鸟兽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构思、描摹、混搭、寓意,既要考虑木雕作品整体造型的美观,还要考虑木骨力道的合理分配,以确保图案、造型相互牵扯攀缠,不易断裂,达到独出心裁的艺术效果。经过日日夜夜、成年累月的揣摩、实践,他的雕刻技艺才渐渐趋近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科技高度发达、几乎所有产品都自动化、批量化生产的今天,一直坚持手工作坊几十年的人,可谓凤毛麟角。郭树寿的木雕分浮雕和透雕两大类,每一类都经过选材、制图、过稿、雕刻、打磨、上漆6道工序。木材要选存放多年自然脱水的干料,未被虫蛀、不空心,用带锯按雕刻木板需要的大小厚度解板、合缝、抛光,做成规整的长方形木板,木雕坯子才算完成。过稿就是把画好的图案垫上复写纸,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铅笔顺着图案的线条仔细描下来。过稿之后,就进入手工木雕制作的核心阶段,用刻刀一下一下凿、剔、刻、剜、磨,细细雕琢,艺术升华。
  雕刻的程序大体是:先给毛坯走线,用三角刀顺着图案的边缘,削出作品的基本轮廓,再用圆锉或方锉根据浮出高度的要求,沿着轮廓线用木棒打深,然后用板锉起平空白,形成画面背景,让有内容的地方凸显出来。毛坯成型后,根据图案按照先高后低的顺序,下出画面不同的层次,把平面图案雕成立体造型。分出层次后,才开始在木板上二次作图,画出画面的细节。
  二次作图全凭眼力,要直接在木板上进行。雕刀细刻,边刻边修,这是最考验雕刻匠人手艺的活路,需要用不同的刻刀精雕细镂,直到作品完成。作品成型之后开始打磨,先用粗刷子整体打磨一遍,再用细刷子小心谨慎地打磨微弱巧妙之处。这个过程极其讲究,下手要轻,动作要慢,要有一丝不苟、铁杵磨成针的耐力,因为打磨过程比雕刻的时间要长得多。雕刻不同的东西,需要不同的工具,因此郭树寿的雕刻工具达100多件,光是刀就有斜刀、平刀、圆刀、三角刀、凿刀等,每一种刀都有大大小小十几把。
  早期的作品大多采用喷漆工艺,现在为了保持木材原始色彩的温和度与本质感,已不再给作品上漆了。
  郭树寿的手工木雕,有两项绝活:一是制作插屏。插屏是一种带有底座、四周刻满了各种花卉和龙凤造型的木质相框;另一项绝活,是在棺材底座四周及盖板上刻画人物、花鸟、寿字。总体来讲,他的木雕从太师椅、八仙桌、摆盒子、佛龛、插屏、挂屏、门窗等日常用品到老人的寿木,甚至对一些老建筑物上损毁木雕的修补复原,都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在乡下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因手工木雕乃慢功细活,程序比较复杂,且精准度要求极高,雕刻者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悟性与灵气相得益彰,还要有巧妙运用刀具的精、气、神,一件简单的作品,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幅面较宽、构图复杂的作品,不经一年半载难以完工,导致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手工木雕艺术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民间手工木雕可以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记忆与传承,彰显了民间文化的精神追求与艺术高度,其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
  2008年,商州区文化部门就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郭树寿的民间木雕列入商州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的木雕作品曾两次参加省文博会的展出。
  2016年,郭树寿成为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商洛木雕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郭树寿个人被评为商洛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小小的上集村,郭树寿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郭氏家庙。家庙建筑为清代风格,是目前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保存较完整,碑石碑文、彩绘艺术存量较多的古代建筑。祠堂内原存有历代朝廷命官、文人雅士以及郭氏后世子孙的牌匾、楹联。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300多幅壁画,书法题记有30多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门、窗、柱、梁上都有木雕,色彩艳丽,鲜活生动。
  正是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丰盈了郭树寿的艺术素养,开拓了他的知识视野,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精神的愉悦。而他的木雕作品,也正是以中国民间艺术中常见的龙凤、花鸟、寿星、八仙为基本形象的。
  郭树寿的木雕作品,从舞锏的秦琼到抡鞭的尉迟恭,从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到端坐莲花的观音菩萨,几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各具情态,惟妙惟肖,几乎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构思奇巧,灵动逼真,令人惊叹不已。
  这位耄耋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将庄户人家善良美好的期愿与淳厚炽热的情感凝聚于刀尖,熔铸于一件件木雕作品之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自然是“喜上眉梢”“富贵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