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脱贫攻坚的活地图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史高纯
文章字数:1850
  本报记者 谢非 
  过去5年,在柞水县脱贫攻坚一线,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去偏远镇村的盘山道上、在产业项目施工现场、在贫困群众家中、在彻夜通明的办公室……
  为了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科学合理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他带领同事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对上请示汇报、对内沟通交流,经常吃在车里、睡在单位,方便面当干粮,沙发就是床。他说:“‘打仗’哪有不辛苦的道理,回过头看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精彩的一段历程。”“他对全县79个村的村情、贫困发生率、致贫原因、脱贫情况了如指掌,就是我们柞水脱贫攻坚的‘活地图’。”同事这样评价。他就是柞水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史高纯。
  3月22日,是史高纯父亲70岁生日。当天,父亲发来的一条信息,让他心中感慨万千,双眼泛红——“5年来,你总是忙忙碌碌,早出晚归,逢年过节家人团聚唯独少你,偶尔见你也是面色疲倦,我知道你在忙要紧的事,我们都不怪你,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得到了回报,‘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个荣誉,就是你送给我古稀之年的最宝贵的礼物,老爸谢谢你!”
  同事清楚地记得,史高纯到县扶贫局上任是一个周五,第二天机关很多人都在休息,他却去了营盘镇龙潭村了解脱贫产业发展情况。过去几年里,他没有休过周末和节假日,总是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今年46岁的史高纯曾在乡镇工作十几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成为他日后一笔宝贵的财富。2016年,脱贫攻坚战刚刚开始,县上对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吃不透摸不准,时常感到茫然。“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做法,更谈不上经验,只能根据政策边摸索边实践。”史高纯走遍了全县9个镇办、79个贫困村(社区),逐户了解情况,逐一研判。“与贫困户的深入交流是他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中,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困难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史高纯说。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产业发展是关键。2017年,柞水将木耳确定为全县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产业的群众来说,代料木耳当时很少有人种植,有人甚至没有见过,大多数人对能否见到效益心里没底,便都持观望态度。面对这种情况,史高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提出“只有发展示范种植,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木耳产业发展积极性。”
  营盘镇秦丰村,多年来以吃“旅游饭”为主,群众对种植木耳的热情并不高。2018年年底的一个大雪天,史高纯冒着风雪来到了村里,找镇村干部商量发展木耳产业。“可以把木耳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不但不影响旅游发展,而且还助推乡村旅游。”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该村木耳种植规划。
  瓦房口镇颜家庄村,是一个条件较差的深度贫困村,那里的村民则急切盼望着木耳产业的到来。以前的颜家庄村,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或者在山上刨中药材增加收入,2020年,村里建起了30多个木耳大棚。这几天,村民正忙着把菌包挂进去,期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上一直以来是老大难问题。史高纯反复推敲,制定了一套标准,将全县的村按贫困等级分类,按照深度贫困村、贫困村、非贫困村等级,根据村情实际,从脱贫攻坚项目库提取项目,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按照项目计划下达扶持资金,从而解决了资金分配不均及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的问题,让每个村都能得到相应的扶贫资金扶持。
  目前,木耳产业已经遍布柞水全县80%以上的村子,7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在了产业发展上,全县累计发展食用菌1.58亿袋,创新推广的“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利益链接方式,带动了6944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长期的高强度、满负荷工作,让史高纯的身体严重透支。2018年的冬天,他突发腰疾不能动弹。但那个时候,距离省上脱贫攻坚考核不足两天,史高纯在医院躺不住,就让人用担架抬着他,到脱贫攻坚指挥中心,趴在沙发上继续工作。在随后的考核中,柞水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
  2016年年底,在临近国家脱贫攻坚考核检查的关键时刻,妻子临产,而史高纯还在为迎接考核忙碌着。等忙完手头的工作,凌晨两点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看着襁褓里的孩子,他的泪水涌上眼眶。“那一刻很激动,但更多的是愧疚。”史高纯说,几个小时后,他又匆忙返回工作岗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柞水县扶贫局荣获2019年陕西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8年全省扶贫系统宣传先进通联单位、全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党组、市第三届劳模集体等表彰,近三年获县级以上荣誉20多项,连续3年考核为优秀格次。史高纯个人获陕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等功等荣誉。
  “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会再接再厉做好本职工作。为柞水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史高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