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
——读《寓言经济学》的感悟
文章字数:2933
  编者按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可谓千锤百炼,浓缩了中国古代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寓言常常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实则是古人对人类、社会、自然等方面现实规律的总结。本期的阅读,我们选择了本报新媒体4名记者读《寓言经济学》一书的感悟。4位记者通过阅读本书,给大家分享了“经济学”虽然向来被称作“沉闷的学科”,一堆堆概念、一串串公式,但读了本书却彻底改变了这样思维模式。一本书就是一座矿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情感,不同的人能获得不同的财富。 

  本书简介:作者选取了中国古代36则寓言故事,其中大部分入选中国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可谓家喻户晓。在趣意盎然的寓言故事中折射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让读者觉得在学习中接近经济学并不困难,高深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不再高高在上。本书是面向大众读者下笔的,行文力求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刘逸飞
  我看了这本书后,给我最深的启发是从“马价十倍”看广告经济学,从“楚王好细腰”看机制设计经济学,从“不龟手之药”看增值收益……中国古代的寓言和现代经济学虽已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光,可在作者的笔下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我要把读这本书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刘正山在序言中写道:以现代的眼光看,寓言故事其实是洞察世界的“模型”,模型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简化描述。模型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包括语言文字模型、图表模型以及数学模型。寓言就是一种语言文字模型。寓言用简短的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以简化的方式来说明某个道理。西方现代的“经济学”,为了描述经济现象,也将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抽象为简单的模型,虽然描述方式更多的是以数学模型、图表模型等方式,但其所讲的道理和“寓言”有很多相通之处。
  读到这里我感触特别深刻,不管是“寓言”还是“西方经济学”本质上都是描述人类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规律,作为人类固然有环境、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相比较而言大家都是人类,都符合马斯洛需求,肯定有共同点。我记得高中上政治哲学课的时候就学习过“塞翁失马”,其实是简单的辩证法,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管是在经济基础上,还是在哲学高度上这种共同点让我明白了看待世界不应该太过狭隘。包括现在已经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解剖,找到双赢的办法,而不是自说自话,零和博弈,互相伤害。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本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来一起感受一下“寓言”与“经济学”之间的相通之处。
  《后汉书·郭泰传》讲述了一个“坠甑不顾”的寓言故事。
  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
  他在太原的时候,一天上街不小心弄掉了煮饭的罐子,摔得粉碎。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
  郭泰见了觉得十分奇怪,就问他原因。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烂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启发我们对“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深思,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什么是沉没成本?比如说,你不小心将一杯牛奶打翻了,杯中无奶可饮,你就没有选择的机会了,那么你该怎么办?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没有重新选择机会的投入或开支,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沉没成本”名称。
  所谓机会成本,例如你手上有20万元,可用于存入银行获息2万元,或去进行投资获利4万元。如果你把这些钱存入银行,那么你就失去了通过投资获利4万元的机会,实际上你亏损了2万元。
  回过头来看“坠甑不顾”这个故事。显然,孟敏深知“沉没成本”的要义。他知道“甑”已破碎,伤心难过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别的事情。所以,明智的人,就应当像孟敏那样,做选择的时候,注重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沉溺于过去。
  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会如同孟敏这么思考,很多人明知道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却在错误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比如许多人去炒股,行情明显下降了,确不能忍痛清仓,惦记着自己亏损的钱,每天盼着观点出现,结果越亏越多。如果能像孟敏一样理性点,或许还能少亏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不同,“机会成本”是出现在你做选择之前,面对着所有选项。这个时候,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就要多考虑考虑“机会成本”,做好预先计划,考虑各种可能情况,争取选择最优选项,尽量减少可能会产生的“沉没成本”,这样才能让我们尽可能地避免亏损。
  像这样的解读书中还有很多,在阅读过程中让我对以往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竟然提起了几分兴趣。“有趣”只是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在讲述过程中作者行文通俗易懂,旁证左引,通过一个个例子让我这经济学“门外汉”也读得津津有味。 

  张志宏 
  我之前采访过这本书的作者刘正山,他老家住在镇安县的大山里,后来经过努力从东北财经大学博士毕业。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最早他写经济学类的文章是为了赚稿费,到后来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他这一路走来,能取得今天这样个人的成就,全凭他的勤奋和读书积累。
  这本书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愚公移山”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故事,“愚公移山”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人力、物力、技术等关键因素。愚公需要子子孙孙去投入才能完成的工作被神仙一挥手就完成了。这里的神仙可以比喻为更先进的技术,这就说明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我还记得当年我们修建二龙山水库的时候,发动了大量的劳力,修了好多年,还有洛南的洛惠渠,当时都是举全县之力修建的。再看看现在修路架桥,各种大型机械,非常快,因此技术创新非常重要。
  “滥竽充数”其实是一个管理学问题,我觉得如果在我的团队中,有人可以“滥竽充数”那么就证明这个岗位并不重要,我就要考虑裁掉这个岗位。 
  
  米子扬
  不龟手之药,在普通百姓家中就是保护手药膏,但在商人手中能获得封赏,成为诸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对待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想发挥其最大作用,获得最高的性价比,然而在现实中,是否能获得事物的最大效用不是能根据客观事物判断出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商品的最大效用。故事中的宋人并不知道不龟手药除了护手之外还有其他效用,因此对他而言,将药方卖给商人获得百金就是他期望的最大效用。
  因为对宋人来说,不龟手之药用来保护手是他熟悉的领域,他可以物尽其用。试想,就算是商人告诉宋人不龟手之药可以用来作战、获赏、封侯,那么宋人就可以得到这一切吗?显然不能,甚至可能连吴王的面都见不上,因为对他来说已经超出了对不龟手之药的认知,就算知道这药有这样的价值,也无法让其发挥作用。这就是俗话说的“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之外的钱”。 

  冀柯均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设定榜样让人们去模仿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激励管理机制,但是“好细腰”是否是一个合理的榜样还是有待商榷的。为了“细腰”节食,软弱无力影响处理国家大事岂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设定榜样一定要合理,并且在机制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约束机制,要有底线,不然为了获得奖励,就会出现弄虚作假,过度竞争的情况。而且对于团队中不好的一些“榜样”一定要及时处理,不然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并且“激励机制”不等于“奖励机制”,我个人比较喜欢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非物质奖励,因此还要好好调动每个人的内在驱动力。(刘逸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