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美丽腰市 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 刘媛 党率航
文章字数:3432


当地群众在社区工厂剥核桃仁

腰市镇移民搬迁安置点
  
  
  

播红色种子 孕崭新希望


  商州历史悠久,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属革命老区。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派遣在西安中山学院学习的共产党员吴密、张楫、陈祖舜赴商洛,以商县为中心,开展建党和农民运动等工作。4月下旬,在商县城南的丹江岸边开会,成立了中共商县特别支部。特支负责人吴密负责党务,张楫负责农运,陈祖舜负责工运,活动范围主要在板桥、杨斜、腰市及孝义湾一带,了解群众疾苦,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抵制官府及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1927年5月,在中共商县特别支部指导下,以孙占科、姚好善为首组织在腰市建立了中乡川农民协会,孙占科任会长,特支委员张楫参加成立大会并讲话,当时会员约300多人。
  农民协会以建立的4个村农协为基础,由110多名青壮年农协会员参加,组建了中乡川农民协会自卫队,姚好善担任队长。他们以刀矛、土枪、步枪等为武器,抵御兵匪骚扰,曾打败了大荆一带乡绅纠集前来围剿的地方武装,使农协会员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27年7月商县特别支部撤销后,商县革命形势逆转,国民党武装袭击中乡川农民协会,孙占科家房子被烧,儿子被杀,孙占科及时躲避幸免于难,但农协组织就此停止活动。
  时间再追溯到1933年,曾任共青团西安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郭百成,因参与学潮运动暴露身份,经党组织批准,转到华县咸林中学上学。11月受共青团渭华特別支部书记张我功派遣,从华县返回商县腰市中乡川。郭百成联络在西安上学的商县李庙、腰市籍进步青年学生王秉彝、郭树蔚等人,在商县北乡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2月,郭百成在中乡川郭圪崂村(郭百成家)主持成立了商县第一个团基层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商县支部,郭百成任支部书记,王秉彝、郭树蔚任支部委员。团支部属团渭华特别支部领导。团支部成立后,为了争取公开活动,在“里公所”(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成立了“天足会”(意即反对妇女缠脚),以“天足会”名义开展工作。
  团支部经常组织团员学习进步书籍和党的方针政策,在中乡各地开展宣传活动。7月,团组织遭到破坏,郭百成等先后离开商县,团支部活动停止。 
  

创业谋发展 不忘众相邻


  5月15日,我们走进雨地核桃仁农业综合有限公司的加工区,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加工核桃,清理、剥皮、分拣……处处弥漫着坚果的香味和劳动的喜悦。只见83岁的王淑芳老人利索地将核桃敲碎,将核桃仁完整地取出,按照成色和品质分类入筐,不一会儿,一筐筐色白仁饱的核桃仁就生产好了。
  说起在这里干活,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幸亏有卫朋,让我老了还有事情干,有钱赚,能顾上自己的日子,要是没有这工厂,我还不知道该咋办哩!”
  老人嘴里说的卫朋,是腰市镇李坪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这家公司的创办人——51岁的郭卫朋。提起他,无论是镇上的干部还是当地的百姓,都拍手称赞。
  有想法、有拼劲的郭卫朋年轻时没少受罪,收过破烂,摆过小摊子,卖过小百货,打过砂子……1995年,郭卫朋做起了收核桃仁的小生意,没有钱就向邻里赊账,包车雇司机将核桃仁拉往上海销售,可等待他的却是无人问津。没有门路,整车的核桃仁卖不出去,一赔就是十几万。无奈之下,他又辗转去广东打工,和妻子李英婵一起赚钱还债。值得庆幸的是,在外几年的积累加上踏实本分、果断勇敢的性格,让他交了不少朋友。朋友将他介绍给安徽的客户,商榷之后,他又做起了收核桃仁的老本行。到了核桃成熟的季节,郭卫朋和李英婵就骑着三轮车挨户散收,将核桃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冬天冻得满脚疙瘩,也得骑车去收核桃,罪是受美了,但夫妻俩就要一条心,就算帮不了忙,也不能拖了他的后腿。”李英婵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卫朋敢闯敢拼、永不言败的精气神,终于让他获得了成功。2006年,他们一家人搬出了和兄弟合住的4间土房,自己盖起了新房。当谈起是否知道在1927年5月,商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在腰市镇中乡川成立时,郭卫朋连忙点头。他说:“小时候就听老一辈人讲过,当时是当故事听,后来长大了,也了解这方面的历史,我想正是那一代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萌生了闯一闯的念头。”2014年6月,郭卫朋又想到,如今自己生活好了,但乡亲们呢?怎样才能带动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悉心考虑后,郭卫朋带头成立了村级专业合作社。“一定要把合作社办起来,让村里没有外出的劳动力有一份收入,哪怕不挣钱,我也要坚持下去,就为让大家有活干。”
  在郭卫朋的努力下,合作社步入正轨,效益也越来越好。收购、剥皮、分拣、加工、打包装箱、装车发货……每个步骤都要有不少工人。郭卫朋以本村为主,贫困户优先,提供工作岗位上百个,吸纳安置就业13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0多人。
  正在干活的李婶告诉记者:“我们都很喜欢来这里干活,他们两口子心善,也很照顾我们。我们农村妇女没啥技术,现在可以在家门口干活,家里顾上了,也有收入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听到这,王淑芳老人也连忙说:“是啊,别看我年纪大,身体可好着呢,干活没问题,我可指着这了。”说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如今大多数时间,郭卫朋都在外地联系业务、送货或者追账,李英婵就在公司把好生产质量关,做好工人们的服务保障工作,成为大家坚强的后盾。“谢谢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是一名农村党员,就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几年党的政策好,对农村尤其是社区工厂,有很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学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郭卫朋憧憬地说。 
  

抓住新机遇 迈向新未来


  腰市镇自古就是商州的北部重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商州“北大门”和“文化之乡”的美誉。2012年,沪陕高速西安至商州段全线通车,彻底畅通了陕西穿越秦岭与东部沿海地区相连的大通道,密切了关中地区与商洛的经济联系,也为腰市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乘着高速公路的东风,腰市镇区位优势愈加明显,经济发展有了新变化。腰市镇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景区开发蓄势待发,特色产业硕果累累,烤烟生产喜获丰收,纳入荆河生态工业园区,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位于腰市镇的秦岭江山景区建成后,商州区实现了山水观光旅游景区零的突破。商州区将脱贫攻坚同景区建设有效融合,修筑道路、治理河堤、埋设管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停车位1000多个,建设旅游服务设施8600平方米,修复景观50处,解决就业2000人,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腰市镇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提升搬迁安置点的服务管理质量,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生产发展问题。在腰市镇移民小区,汪学民感慨万千:“党的政策就是好啊!我家一共4口人,通过移民搬迁分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搬到镇上移民小区后,干啥都比原来方便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过去,很多群众家距离镇上远,居住条件差,孩子上学也不方便。如今,大家住在移民小区里,这里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可以说是搬出老家,搬向了幸福。
  目前,腰市二期、屈村及江山三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已建成,安置群众531户1966人,完成了小城镇、“两桥、三街、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框架不断拉大,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如今,腰市的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又有了新的憧憬。搬出大山,住上新房,搬迁群众搭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幸福“列车”,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从容迈步,向着更幸福的生活继续前进。 
  

记者手记


  初夏时节,记者从市区出发,在高速路上行驶约半小时就来到了腰市镇。这里曾是中共商县特别支部主要活动范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商县支部、中乡川农民协会在这里成立。
  腰市镇政府所在地紧邻秦岭江山景区,在景区的带动下,许多游客也来到腰市镇游玩,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在腰市镇的几个移民搬迁点,记者看到的是崭新的基础设施、干净整洁的道路,社区工厂里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吃过晌午饭,群众坐在小区里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在这里住得安心、舒心,圆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梦。驱车进山,成片的烟苗在茁壮生长,土地里孕育着增收致富的希望。
  当年,革命先辈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这片热土上,共产党人同群众一起接续奋斗,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要同当年奋战在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先辈一样,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我们更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任务、新使命,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阔步向前,奋力书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