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建”强基础 “三带”促发展
山阳“三建三带”助力乡村振兴
吕龙 徐世旺
文章字数:2833
   
  初夏时节,万物峥嵘,丰阳大地,处处彰显生机勃勃。
  金鸡扶贫产业园、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意发养殖产业园、金川封幸医药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园区,产业链健全,致富链稳定,折射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迸发出来的发展大势。中村3D数码打印、西照川电子元件、高坝肠衣护套、户家塬金鹿服装、板岩青林木业等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业务繁忙,搬迁户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彰显出山阳开展“三建三带”活动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山阳坚持以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群众致富3大着力点,大力开展以“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建三带”活动,突出“建”是基础,“带”是关键,“富”是目的,进一步织密组织体系,整合党建资源。
  产业园区建党支部带动产业发展
  山阳坚持把开展“三建三带”活动作为抓党建促发展、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有力抓手,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党组织覆盖、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宣传报道4个专项工作组,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任务清单制度,强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大力实施组织覆盖、产业提质、园区示范、能人培育、创业增收“五大行动”,推动全县35个工业、农业等各类产业园区65家企业提质增效。围绕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在产业园区建立党支部22个,从机关事业单位下派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5名、下派党建指导员96名,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活力转化为振兴动力,推动园区党建和园区发展同频共振。
  户家塬镇依托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养殖园优势,科学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将牛耳川区域内的德润康中医药产业园、泉源食用菌公司和关上村、西沟村等四企四村联合成立农牧产业党总支,下辖意发、关上等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和4个村党支部,推行“支部+托养基地”,与当地80多户脱贫户签订托养和收购协议,托养牛羊1000头(只),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山阳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园区发展和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属地管理与行业主管相结合原则,建立健全相关党委抓产业园区党建、入园企业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紧扣产业发展和产业带贫“两个重点”,采取“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模式,大抓脱贫产业、大抓集体经济,推动药菌果畜“四大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了“4+X”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金鸡扶贫产业园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党建主题活动,建立“135”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606户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上游蛋鸡产业、中游鸡产品加工、下游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产业链上建党小组带动增收致富
  山阳按照“关系在支部、活动在小组”的原则,把党小组建在产业基地、建在专业合作社和党员致富项目上,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产业链党小组230个,划分党员责任区,健全产业发展责任链,实现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目标。
  同时,大力实施“十百千”产业带头人培育工程,突出在产业链上发现人才、培养骨干、培育党员,深入开展能人党员、带富党员结对帮扶、技术培训等活动,在脱贫攻坚一线培育乡土人才1300多人,举办药果菌畜茶等主导产业培训班120期、受益群众3600多人。鼓励支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领办专业合作社和致富项目,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力量,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5月25日,笔者来到陕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党支部5名党员佩戴党徽,在各自包抓的菌包生产车间、小食品加工车间、二期食用菌大棚建设现场等产业链、责任区带领职工正忙碌着。在距此3公里的金鸡扶贫产业园里,有4家公司分布在南区和北区,距离较远,园区党支部结合实际,按照就近管理、便利活动的原则,在北区养殖区和南区加工区成立两个党小组,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把园区7名党员、30名优秀职工和周边1.1万名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精心培育金鸡养殖、光伏发电和中药材种植3大产业,年产值2.6亿元,构建生态养殖、蛋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种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移民小区建扶贫工厂带动就地就业
  5月25日,走进户家塬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金鹿服装社区扶贫加工厂生产车间,一排排缝纫机整齐划一,80多名产业工人,身着统一工装正在生产服装,幸福的表情洋溢在脸上……
  金鹿服装社区扶贫加工厂是朱凤华2019年回乡创业建成的,该厂解决了搬迁户80多人就地就业,年加工服装30万件,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稳定增收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山阳建成移民搬迁安置点104个,实施搬迁18011户73272人。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成为“新市民”,县上制定出台了《山阳县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7个配套《实施意见》、9个《管理细则》,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方式,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共建等方式,建立移民小区社区5个,增配村(社)干部112名,增加经费预算329.3万元,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推进就地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与“2+X”特色产业工程相结合,通过企业投资创建、招商引资兴办、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建、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帮扶单位(企业)捐建等形式,强力推进易地搬迁点“扶贫车间”建设,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业。积极培育带贫主体,深化“三带一创”“先借后还”等利益联结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产业。重点支持800人以上安置点大力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
  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点附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长期发展的硬件支撑。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确保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建立“扶贫车间”保障协调议事机制,用足用活“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扶贫车间”建得起来,经营得下去。
  “这几年,镇政府及县上相关单位对我们社区工厂支持很大,从厂房装修、工人招聘、人员培训、办公设施配备、创业补贴等,提供政策扶持,营商环境非常好,让我们安心创业,实心带贫。”西照川镇仁和绿园搬迁小区程晨服饰加工厂负责人程修平心存感激地说。
  截至目前,山阳县已累计在产业园区建立党支部22个,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产业链党小组230个,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150家,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业5882人,实现产业园区党组织建设、重点产业链建立党小组和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覆盖“三个百分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