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崔雪峰 用心用脑搞种植 善抓商机巧经营
本报记者 谢非 王倩
文章字数:2244
崔雪峰喜收甜瓜

顾客入园采摘

     “这甜瓜特别好吃,皮薄、味甜,而且口感酥脆,老人和小孩很喜欢吃,我都来买过好几次了。”7月1日,在洛南县城关街办尖角村的一处大棚里,翠绿多汁的绿宝甜瓜挂满了藤蔓,从县城来的何先生一边采摘一边说。
  大棚的主人崔雪峰愉快地忙碌着,他教顾客如何挑选成熟的甜瓜,招呼着他们先尝味再购买。太阳落山后,天气逐渐转凉,来大棚采摘购买甜瓜的人多了起来。崔雪峰说:“顾客一般都是早晨和傍晚时进园采摘。今年从甜瓜上市到现在,已经销售了3000公斤,收入2万多元了。”
  51岁的崔雪峰搞大棚种植已经20多年,从一个靠天吃饭的“土农民”,到如今懂技术、脑筋活的高级职业农民。他说:“搞农业不能盲目,必须得心中有数,必须搞清楚科学种植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敢于尝试,这样才能找到效益最佳的路子。”如今,崔雪峰有4个大棚的果蔬,主要以采摘体验购买为主,不用出门就销售一空,一年轻轻松松收入10多万元。
  掌握技能
  提升自身硬实力

  20世纪90年代末,村里兴起了大棚菜种植,很多村民积极加入大棚菜种植行列。崔雪峰也不例外,他借了1万多元,建了一个大棚,第一次种植,他选择常见的蔬菜——黄瓜。但即便是看似最保险的选择,第一次种大棚菜,崔雪峰还是出了差错,肥料上多了,黄瓜苗基本全军覆没。
  惨重的损失让崔雪峰意识到,种菜没那么简单,之前自己不够重视,不懂技术注定失败。于是,他重整旗鼓,下决心学会种菜的技术。他又是请技术员进棚指导,又是跑到泾阳县请教当地的种植大户。“遇到不懂的我就问,碰到啥难题就咨询,那会儿基本上过段时间就去泾阳县一次,跟着人家在棚里看、学,把每一个问题都吃透、搞明白才回来。”崔雪峰回忆。
  心里有了谱,才敢重新开始。新一茬菜种下后,崔雪峰像经管孩子般照料,啥时浇水,肥料怎样配,他都一一地记下来,照着技术员教的去做。到了年末一算账,他那年收获了3700多公斤的蔬菜,卖了1.2万多元。
  “在哪儿栽跟头,就在哪儿爬起来。咱因为不懂技术受了损失,后头肯定要重视管理,管好了效益就高。”次年,崔雪峰大着胆子,又承包了七八个大棚,种植黄瓜和西红柿。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崔雪峰的大棚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日益成熟。四五年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户,家里的日子红火起来,搬离了租住了多年的土坯房,住进了自家盖的楼房。
  大胆尝试
  及时抢抓市场机遇

  接下来的几年间,崔雪峰种早春黄瓜,越夏西红柿……只要是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他都积极尝试。崔雪峰每年都在不停地试种新品种,只要市面上他能买到的,他都要试一试。
  有一年,崔雪峰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听说有一个新的黄瓜品种,黄瓜皮是白色的,口感很不错,最重要的是,这个品种的黄瓜正好和传统品种错峰上市,有市场优势。他就想要尝试种白皮黄瓜,却苦于买不到种子。
  一次偶然机会,崔雪峰得知一个朋友的亲戚在外地做研究黄瓜种子的工作,他就托朋友从亲戚那儿买了一包白皮黄瓜种子。“当时像得了一块宝,很兴奋。因为那会儿咱这还没有白皮黄瓜,我是第一家种这个品种的。”崔雪峰说,当时他精心照料,第一茬黄瓜上市后,他把黄瓜拉到集市上卖,大家都很稀奇,但买的人寥寥无几。
  “白皮黄瓜的优势是口感好,回味甘,但刚开始大家对新品种不认可,不太容易接受,我心里很焦急。”崔雪峰说,虽然那段时间经历了销售困难,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依然坚持种植销售新品种黄瓜。
  “咱洛南气温偏凉,在外地黄瓜大量上市的时候,咱这传统黄瓜才刚进入采收期,在市场上就卖不上价,而白皮黄瓜正好赶在外地黄瓜快下市时成熟,能填补市场需求,还能卖到好价钱。”崔雪峰的思路很明确,打好时间差,提升土地效益。最终,他的白皮黄瓜不仅打开了市场,而且销量很好,价格还比普通黄瓜高出不少。
  为了实现抱团发展,带领更多人发展大棚设施蔬菜,2013年崔雪峰成立了花石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60多户村民成为社员,他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优质种苗,向社员推广白皮黄瓜,提高村民家庭收入。
  “搞农业就是要不断地发现、尝试新品种,其中当然有风险,但是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也能卖上好价钱,这些都是值得的。”崔雪峰笑道。
  调整方向
  用新思维拓宽销路

  2017年,崔雪峰觉得不能止步于种菜、卖菜,于是,他把自家的4个大棚全都改种成了水果。从年初的草莓、圣女果,到年中的甜瓜、羊角蜜,再紧接着又是草莓育种,全年循环不间断。
  水果种出来了,崔雪峰并不想局限于单纯的批发零售,而是通过手机网络作宣传,搞起了采摘体验园。这样不但省去了联系收购商的烦琐,也解决了销售难题。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都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也更注重参与和体验,所以我就变换方式,从以前的出门卖,到引客来,再到现在的顾客上门自己采,我只用招呼着就行,更省人力,种植效益更好。”崔雪峰说,他通过微信和抖音,发一些视频和图片作宣传,慢慢地,他的采摘园有了名气,每到周末,很多人从县城赶来体验采摘,还有人专程从商州赶过来。
  转型水果采摘后,崔雪峰明显感觉到与之前种蔬菜的差别。他说,水果需要更加注意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管理起来要求更细致,但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可观的。“今年,我种了一棚的甜瓜,一棚贝贝南瓜,已到了销售末期,仅这两项能收入5万多元。”崔雪峰介绍,目前,他还种植有两棚圣女果和水果西红柿,预计在国庆节后上市,正好填补市场空白。
  2020年,崔雪峰取得了高级职业农民证书。现在除了管理自家的大棚,他还去周边镇作技术指导。他说,农民其实最缺的还是科学种植的技术,他想把正确的、好的技术最大范围地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户收益,提高大家的收入,这样才能打牢基础,乡村振兴才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