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养猪记事
明白
文章字数:1533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是爷爷的人生信条,也是遇难前他留给后人一句金贵的遗言。
  快解放时,爷爷是在去山外做生意的驿道上被劫匪捆住手脚从悬崖上推下山谷的。爷爷出门时腰间裹了一腰带银圆,他带走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就连猪圈里两头大肥猪也被拉去卖掉,全变成他腰间的“家当”。猪圈里的那两头猪是勤俭持家的奶奶大半年的心血,原本是一大家十几口人过年的美食和彰显富家之年的“门面”。爷爷大有破釜沉舟的架势——携带全部“家当”,准备到山外大干一票发大财。听说人高马大的爷爷走时带着枪,身后跟有一个会武功的随从。奶奶在爷爷临行前再三哭着劝说:“外边兵荒马乱的,还是别去冒险了!”胆大气盛的爷爷主意已定,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孱弱的奶奶是拦不住的。最终撞上了灾星,爷爷赔上自己和随从的性命,腰间的“家当”被洗劫一空。一个多月后家里人才得知爷爷遇难的讯息,匆匆奔赴事发地安葬了爷爷,从此家里一贫如洗。
  奶奶为此病倒在床,数日以泪洗面,年幼的父辈们也辍学在家。病愈后的奶奶孤身挑起养活一大家人的重担,含悲出门从远房亲戚处赊来一头猪崽养在圈里,再穷再难,日子还得继续往前过……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养有猪的猪圈和几亩薄田使奶奶成了地主。一大家人强烈建议把猪圈拆了,可奶奶死活都不同意,决意留着,只是猪圈里空空如也。
  后来,奶奶病逝。一大家人随之分了家,破败不堪的猪圈分给了我父亲。
  父亲是个吃苦好学的人,靠一身力气学会了泥瓦匠和砌石匠的本事。记忆中,我家住着小小三间低矮的土坯房,是父亲一个人奋斗出来的。家里的祖产就是那个老猪圈——猪圈由“卧圈”和“场圈”两部分构成,“卧圈”已多次修缮,父亲用最结实的石头砌墙,以最耐用的薄石板为瓦。“卧圈”门口左侧安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石质猪槽,这猪槽算是个古董,爷爷记事时候就有了它,听说猪槽是当年一位手艺精湛的石匠的杰作,雕琢的手艺堪称完美。“场圈”是父亲请当地年轻人从山坡上抬回来的厚实平展的大块儿石板围成,父亲把“场圈”修整得很美观,石砌小古寨风格的猪圈,常常受到路过人的赞叹。
  我们知道,父亲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着勤俭持家的奶奶,也在践行着爷爷那句“穷不丢猪”的遗言。
  承包到户那年,父亲乐呵呵地从集市上精挑细选一头小猪崽,迎亲似的把猪娃儿养在猪圈里。母亲格外开心,起早贪黑上坡下河寻猪草,给小猪崽备下最鲜嫩的饲料。
  每当喂猪的时辰一到,父亲总会叼个旱烟袋,圪蹴在猪圈边的大石上眯着眼瞅着圈里慢慢长大的猪娃儿,猪全神贯注地盯着母亲手中的铁勺,父亲则全神贯注地望着贪婪吃食的猪……
  年底时,圈里已是一头二百余斤的大肥猪。父亲请来杀猪匠,整整忙乎半天,直到肥实新鲜的猪肉下了锅。父母亲邀请左邻右舍来家做客,分享着猪肉,喝着苞谷酒,直闹腾到皓月当空,好像在给他们补办结婚酒席似的热闹。第二天,我跟随父亲背着装有猪头、猪杂碎的挎篮步行十多里山路去赶集,回来后手里捧着一本崭新的连环画,我兴高采烈地举着连环画满村子跑,自豪地在伙伴们面前尽情炫耀……
  我们全家过了一个富足而难忘的春节。
  从那时起,我家猪圈里每年都要养上一两头猪,母亲从年头忙到年尾,父亲时常圪蹴在大石头上笑眯眯地抽着旱烟袋……
  父亲离开我已经十五个年头,父亲走后母亲身体每况愈下,于是我将母亲接到县城里。那猪圈就再也没有养过猪娃儿了。一日,村干部打来电话说家乡搞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缮那条通村路,需要拆毁猪圈,我犹豫片刻便欣然同意了。
  夜里梦见父亲,他叼着旱烟袋圪蹴在猪圈边的大石头上,父亲的眼神半是埋怨半是赞成:“败家子——做的没错。”我含泪无语,深深地明白父亲的欣慰与不舍……
  驱车奔驰在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上,一路目睹着家乡的新貌,心中无比自豪!公路的尽头,没有了猪圈的身影,但我一眼就看到摆在路边的那个石质的猪槽——如一座特别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