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又是一年烟叶黄
许永山
文章字数:1788
  老支书一组烟田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晨曦下,一片片硕大厚实的烟叶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沐浴在穿透薄雾的晨光里,舒展着沉睡了一夜的筋骨,蓄积着力气;正午时,烟叶在阳光的炙烤下泛着白光,挺拔着你晒我就黄、不摘我还长的倔强,透过照片都能听到烟叶生长的声音;夕阳里,烟田披上太阳的余晖愈发金黄,烟田里滚着汗珠的脸庞上、眼神里满是金灿灿的希望……看着一张张照片,老家种植烤烟的往事便浮现在眼前。
  老家地处秦岭腹地丘陵地带,虽土地广袤,但交通不便,是方圆十几里地公认的“穷塬”。包括我在内的塬上人,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不愿说自己是塬上人,但还是经常被人调侃:一看都是塬上来的。自己还一脸懵,低头才发现早已被两脚红泥出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娃们能吃饱穿暖高高兴兴地上学,但村民口袋里仍没有多少钱,男娃儿找媳妇难,村民下雨两脚红胶泥的现状依然没变。父母常常担心着我哥俩的未来,甚至做好了“一个入赘、一个留下”的打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天父亲开会回来,一脸兴奋地说,村上让种烤烟,听说收成还不错,咱也种点试试。
  当年种烟户并不多,我家属于其中之一。这个新生事物寄托了全村的希望,也着实劳人。特别是每到掰烟叶时,密不透风的烟田被太阳炙烤成一个大蒸笼,裹在一人高的烟田里劳作气都喘不过来,成股的汗水从周身往下流,汗水流进眼睛,蜇得生疼……烤烟叶时,烤楼宣泄着它的燥热,别说一把一把向烟楼里添麦秸,就是走到烤楼边,都有周身汗腺突然膨胀汗水奔涌的感觉。一楼烟要烤七八天,烤烟过程中基本不敢合眼,父母多次累倒在烟楼旁,差点让麦秸引出的火烧伤。那年,半数种植户平均每户多收入了一百多元。村里连演三场电影,我穿着梦寐以求的运动鞋一走三看,有人思谋着盖新房了,福根妈也托人给福根说媳妇了……
  尝到种烤烟的甜头,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烤烟。往后几十年,烤烟便蔓延到村子的角角落落,贯穿着村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年四季,人们都在围绕烤烟忙活。正月十五元宵的甜味还未褪去,就有人整地划烟行了;端午的棕香还在弥漫,就有人在烟田施肥除草了;中秋的月饼还在桌上,就有人参加烤烟技术培训了;腊八粥的余温还在时,就有人在烟田里挖烟根整地了;大年初一串门拜年,说得大多也都是“烟话”……村子里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摩托车、小轿车,一些愣头小子引回了外省的媳妇,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光洁平整的水泥路到家到户,在外又挣大钱的老苏回来了,成了村支书和烤烟种植大户……
  看我一直沉湎于回忆中,妻说,回去看看吧!
  车刚拐过村头的庙渠梁,便见一农用三轮车满载烟叶迎面而来,人和车被夕阳涂得晕黄,开车的是军娃。军娃妈去世早,他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混,三十好几还没媳妇。听说这些年回来种烤烟,一年收入七八万元,盖了新房子,还把打工时的女工友“哄”回来变成了媳妇。哥,回来了。军娃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从兜里摸出一支芙蓉王递向我。娃上几年级了,在哪上学,今年种几亩烟……我俩站在路边聊起来。闲聊中得知,军娃媳妇给他生了两个娃娃,现在在镇里上幼儿园和小学。他白天忙烤烟,晚上到镇上看娃娃,摩托车、三轮车都是用烤烟收入买的,过年了还想买辆小车,军娃说,说句哥甭笑话的话,兄弟现在光景过上坡头了,和城里人也差不多了。
  村上的集中烟楼周边太阳能路灯光亮如昼,烟楼外的不锈钢门、钢化玻璃观察窗、智能显示器等,无不展现着烤烟生产的现代化气息。军号叔,烤烟哩!在一群烤烟的人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军号叔。今年种多少亩,忙得过来?烟楼里的碳火把军号叔的脸映得通红,他一边向火门搭碳一边说,种得多收入就好。你看嘛,烟苗自己下,浇烟有水池,运烟有三轮,掰烟有帮工,烤烟有煤炭,卖烟有保障,烤烟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都有仪器,省人又安全……说着,军号叔掏出智能手机,打开一个APP,不但能查到实时天气状况,还能查到与烤烟有关的信息。没想到吧?叔我现在用的是智能手机!正说着,有人打微信视频叫军号叔帮他看烤烟的成色。军号叔的一席话让我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心里嘀咕,这还是那个曾经的军号叔吗?
  看军号叔忙,我便接着往前走。不远处是村委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乡村振兴工作队刚刚进驻。村上正在加班召开乡村振兴座谈会,新当选的村支书正在发言: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烤烟种植,就没有花园村的今天,烤烟作为咱村的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回老屋的路畔,月光下的烟叶更加金黄油亮,老支书正在地边指导村民分拣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