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封感谢信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593
  “我们代表马炉村379户1431名群众,对贵单位一直以来的倾情帮扶表示感谢……”7月20日,丹凤县龙驹街办马炉村“两委”班子成员风尘仆仆赶到市上,将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送到市科协负责人手中。
  自2014年起,市科协与马炉村结成一对一精准帮扶对子。马炉村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村民居住分散,帮扶干部不畏恶劣条件,历经徒步上山、车陷泥潭、大雪封山步行几十公里的艰险,把党的政策如期送到每家每户,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在自身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市科协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万元,用于改善马炉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当初为马炉修建的通组路,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路;引进的金银花、雪莲果等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科管山茱萸近3000多亩,开展技术培训32场次;进行义诊12场次,服务群众780多人次;在马炉党性教育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中市科协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市科协帮扶过的贫困户,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李占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现今他依托党性教育基地经营民宿,另外种有天麻2000窝,科管山茱萸3亩,家庭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魏全军全家从深山搬进县城,儿子魏三要被选为村“两委”干部,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杜铁柱的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目前,一个在中铁九局工作,一个在深圳外企工作,成了左邻右舍羡慕的人家……
  马炉村党支部书记杨阳诚恳地说,这些年,市科协干部和他们一起走村入户,同吃同住,这份真情,老百姓都记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