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前面,依然是一片光明
杨贤博
文章字数:1570

  抵达洛南,是因为“7·22”水灾。没来时,已耳闻洛南属重灾区,田地淹没,道路冲毁,电力设施倒杆断线严重。
  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先到樊弯社区抢修现场,这里正在抢修水毁线路。
  洛河里的水依然浑浊而汹涌地奔流着,河堤边一片狼藉,如撕裂的锅盔,没有规则的样儿,这边被冲毁,那边被掏空,几处塌陷,行人无法通行,危险地带都围起了警戒线。六根十五米的大水泥杆在河床里躺着,杆顶弯曲变形的金具半隐半露在浑浊的河水中,那些悬瓷已经破碎得只剩下铁挂件,周围挂满了枝枝蔓蔓的垃圾,虚掩在砂石间。倒在河里的是脸盆粗的杨树,端直的身躯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树皮在汹涌的浪涛中被残酷地剥去,光溜着满身伤痕斜横在被洪水冲毁的河堤边,一边压着电杆,一边被天然气管道撑着,树根拔起,已在洪流的石浪中打磨得光秃,缠绕在被毁的十多条通信线中。是的,洪水来临时是猛烈的,石块在河中翻滚,相互摩擦,而树木在汹涌的浪涛泥流中几乎是任其摆布。
  上百米宽的河床,石块裸露,高低起伏。河对面是一家企业的厂房,以前的线路是跨河架过去的,对面路边是安装着配电变压器的,洪水冲倒了这边的电杆,拉倒了对面的配电设施。
  恢复供电,需要重新规划线路,重新栽电杆,重新架设电线。还好,十一根十五米大型水泥杆已栽起,正在杆上紧张有序作业的是邻县派来支援灾区的抢修队。
  洛南水灾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派出16人的抢修队赶赴洛南,承揽此处水毁设施抢修任务。施工人员工作服外渗出成片的汗水,在电杆上组装着金具,河堤下几个人连接好引绳和绝缘线,开始跨河,河对面几个牵着引绳的人,在吆喝着,这边的人拿着对讲机喊着:“稳稳拉,稳稳拉!”放线盘在匀称地转动着绽线,旋转中发出“咯吱咯吱”声响,河堤下的人用力拉着,线在浑浊的河水中冲出十多米远,形成了弧形,也许是河水中的石块卡住,一个员工扑腾扑腾地跳进河里,在急流中颠簸前行,再弯下腰在河水中摸索着卡住的电线,另一个员工也下到水中,他们在水中弯下身子,在河里掀起的浪花与红色的安全帽形成一股生命的力量,像一朵盛开的玫瑰,绽放在逆流中,给人以士气与力量。电线如蛟龙般冲出水面,腾空而起……
  见到陈兆峰时,他开着黄色皮卡抢修车,车上装满着抢修的器具,从远处颠簸着驶来,车子停在路边,身后扬起灰尘。
  他是同行,也是多年的朋友。最近可能过于劳累,苍老了许多,一脸疲惫地过来和我握手。
  “最近好辛苦呀!”
  “辛苦的是大家,不是我一个人。你都能来支援,我谈啥辛苦不辛苦呀!”说着急忙在衣兜掏烟给我,却不料掏出的烟盒已经揉压成一团,取出来的烟弯曲断裂,烟丝外露,他嘿嘿笑:“唉,压烂了,一早上都没顾及抽烟,咋成这样子了。”气得扔了。我急忙掏出烟,他不好意思地接过,满脸的尴尬。我说:“足以看出你早上到现在有多忙。”点燃烟,他美美地吸了一口说:“有啥办法?只能这样!老天爷的事大,咱只能面对。”
  兆峰告诉我,从“7·22”水灾起,这些天几乎是不分昼夜地跑。他早上跑了三个村子,大家都在统计灾情,再是抢修。
  陈兆峰说:“巡检、石门现在还处于失联状态。没有电,没有网,电话打不通,路也不通。我老父亲八十岁了一个人在黄龙,无法联系,我也顾不得回去,都不知道是啥情况!”
  “不管怎样,你还得抽空回去看一下。”
  陈兆峰没有吭声,转过头看杆上的人,强烈的太阳光刺激着那双泛着血丝的眼,他用粗大的手揉了揉说:“我也想着尽快回去一趟,昨天我叫我姐无论如何想法子回老家看看老爷子啥情况,她可能已经步行去了,没办法的,几十公里山路得靠步行,没信号也没见回复。不说咱操心父亲了,让父亲不要操心咱。但几千户人没有电是大事,咱就吃的这一碗饭呀!”
  “咱就吃的这一碗饭呀!”这句平凡的话,道出了他的工作态度,也感受到他对工作的负责对事业的敬重,大灾面前的社会担当。
  洛河边,竖起的不仅仅是一排水泥电杆,而是大灾过后重建家园的信念。前面,依然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