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实事更有温度
张力宏
文章字数:844
  近期,笔者查阅了不少“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材料,感动之余,也感觉忧心。个别单位把下一次乡、开一场会,甚至把桌椅从室内搬到室外,搞一次业务咨询,开展一次大扫除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典型事例大肆渲染。有一个镇的材料,讲到领导特别重视,出台了不少措施,几个月就为群众办了几百件实事,但却列不出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然而,一些地方、个别干部却搞起了形式主义、做起了表面文章,用虚假台账应付上级检查,用正常工作代替实事项目,严重伤害群众感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抓手,直接检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实践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问题,充分说明了极少数党员干部并没有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更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站稳群众立场,才有可能让办实事成为行动自觉,进而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为群众办实事,真心、自觉是灵魂,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变形走样。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提士气强担当建机制促发展”作风建设,那些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人,恐怕得抓紧时间扎实整改,尽快补上学懂、弄通、做实这一课。否则,组织和群众是不会答应让他们蒙混过关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怎样才算办实事?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指出,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第一步,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下属单位、深入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敞开心扉,深入群众生活和生产现场,聊生产、拉家常、问困难,了解实情,倾听民声,心贴心与群众交流,实打实收集群众困难,立足岗位实际,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点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汇聚起新时代追赶超越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