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弘扬好家风 构筑好家庭
本报记者 方方
文章字数:4702
  编者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良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家庭和睦、家风淳朴、事迹感人、影响广泛的优秀家庭,他们或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或孝亲敬老、睦邻友善……近日,本报记者对我市获得2021年度“三秦最美家庭”荣誉的其中四个家庭进行了深入采访。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向榜样学习。 

  书香润泽家更美
聂光玲一家人在图书馆共度读书时光
 
  9月11日,家住商州区工农路的聂光玲一家人,一大早就来到了商洛市图书馆中心广场分馆“城市书房”门口,等候图书馆开门。门开后,儿子代林泽迫不及待地踏进馆内直奔书柜,开始翻找喜欢的图书,找到后兴奋的和姐姐坐在一起阅读了起来。聂光玲笑着说:“我们可是这里的常客。”就在今年,他们家被评为“三秦最美书香家庭”。
  聂光玲和丈夫代利锋两人因书结缘,相识于书店,因为爱看书经常相互交流学习。“我个人喜欢读书,从小学开始,先读的课外书是《少年月刊》,是当老师的父亲从学校带回来的。”聂光玲受父亲影响,从小对书籍感兴趣,她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
  丈夫代利锋的童年却没有聂光玲那么幸运,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80年代的农村物质条件匮乏,能读到一本课外书几乎是件很奢侈的事。一次偶然机会,他从小学代课老师那里借到了《王二小放牛》和《乌龙山剿匪记》两本书,前前后后翻看了十多遍。上了初中,随着老师和同学的增多,接触课外书的机会多了,就读了路遥的《人生》以及四大名著和金庸系列小说等。只要拿到书,他就沉迷其中,如痴如醉。随着年龄增长,代利锋对知识越来越渴求,他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2006年12月,聂光玲和代利锋结婚了,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夫妻俩为了提升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继续从各类书籍中汲取精神食粮,他们受益良多。因此,他们更加确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从书中汲取更多知识,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两个孩子从4岁起,我们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每晚睡觉前,聂光玲会拿着幼儿画报给女儿读,听不懂时,便耐心讲解,有时候不足10页的画报,需要读近一个小时。而丈夫也不闲着,会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读书,教儿子认识生物、机械和大自然。
  打开一本书,就像开启了一段别样的旅行。亲子阅读,对孩子是求知,是探索,是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对父母是陪伴,是重温,是更深的思考。目前,聂光玲家里共有藏书600多册,其中童书200多册,包括绘本、漫画、古诗词、儿童文学小说以及现代文。“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每日累积起来的阅读量,会丰盈内心。阅读能让原本单调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生也会变得有趣起来,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引导孩子更细致地思考问题,提高人的认知和格局。”聂光玲说。他们还为孩子制定了阅读计划和读书记录表,让孩子把所读书籍记录到表上,同时进行读书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
  长期坚持阅读并写读后感,使女儿代琳彤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她曾在《少年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过作文,她写的《小我看到的大世界》荣获《语文报社》第十届步步高作文大赛二等奖。在亲子阅读初期,夫妻俩为了培养儿子大声朗读的能力,给儿子录制了《少年中国说》朗诵并发布到网络上,3天时间,网络点击量达到了3.98万人次,这样的成绩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我们希望,课外书里的小学问和大道理,能让孩子们发现更多好故事、学到更多知识、找到更多方法,并春风化雨般地指导和规范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聂光玲说,以后他们一家人依然会坚持共同阅读、交流、习作,让墨香陪伴孩子成长。


  不离不弃渡难关
王发军家的一张合照
 
  9月10日,记者来到丹凤县庾岭镇龙骨岩村王发军家中时,王发军正在帮妻子扶起瘫痪的儿子,帮儿子按摩身体,活动筋骨,两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在照顾儿子的同时,还不时与父母唠着家常。一家人在一起的画面十分温馨。
  1998年,王发军从商洛卫校毕业后,回到老家庾岭镇龙骨岩村当起了乡村医生,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张苏霞。“第一次见他时,他正在给村民看病,看着他耐心的样子,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印象很不错。”张苏霞笑着说,王发军性格很好,为人正直,他们相处一年多就结婚了。
  2002年2月,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但之后的一场意外彻底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2003年7月23日下午4点,王发军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和1岁半的儿子去诊所时,突降大雨,摩托车在泥泞的道路上不慎滑倒,妻子右臂骨折,儿子颅内出血。经救治妻子逐渐恢复,但儿子外伤痊愈,颅内出血却无法痊愈,直接影响着之后的走路和言语表达。一个月后,王发军将儿子转往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做康复治疗,这一做就是3年。
  为了给儿子治病,王发军先后去过北京、武汉、西安等地的大医院求医问药,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17万元外债,但是奇迹并未在这个家降临,儿子终身下肢瘫痪、智力残疾。2005年,王发军重开诊所,妻子则辞去幼教工作在家专心照顾孩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发军的母亲因常年劳作,积劳成疾,2006年11月患上冠心病、脑梗死,经抢救,虽捡回一条命,可从此不能从事体力劳动,需常年服药。“从儿子出意外至今,已经20多年了,苏霞每天为儿子按摩、端饭洗漱、帮其大小便,照顾老人服药,从无怨言,为了大儿子以后有个伴,她还生下了小儿子,她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王发军眼含泪水感激地说。
  2015年1月,王发军因扎根基层,广泛服务群众,被群众推选为龙骨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期间他忙于村级事务,每天穿梭于县、镇、村之间。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张苏霞身上。她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孝敬公婆,从未和婆婆顶过嘴、红过脸。做完饭后,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公婆,在家抢着洗衣、料理家务。
  2019年6月,婆婆因腰椎间盘突出在西安做手术,张苏霞放下家中事务,专程到西安照顾婆婆一个多月,为婆婆喂饭喂水、端屎倒尿、擦洗身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出院后还不能下床行走,她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每天晚上和婆婆睡,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同时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由于劳累过度,同年10月张苏霞住进了医院,可没住几天,因为放心不下老人和儿子,调理了几天后,就匆匆回了家。她的公公婆婆逢人就夸:“苏霞就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我们,这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气呀!”
  这些年,王发军夫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两人从未吵过嘴、红过脸,他们不离不弃,用真情和真爱坚守着这个家,一家人相依为命,相互理解,相互照顾。回顾这些年与妻子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王发军不禁感慨:“这一路走来,有太多汗水和泪水,也有太多无助和无奈,更有太多感动和幸福,感谢妻子的出现,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言传身教树榜样
 祝希兰夫妻和女儿们

  家住山阳县城关街办翠屏社区的祝希兰,家庭和睦,夫妻积极进取,一家人用最平凡的日常展现了家庭的点滴幸福。
  祝希兰家共有七口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最年长的是90岁高龄的奶奶,如今奶奶那双具有历史印记的小脚走路越来越不灵活,时刻需要有人陪伴并精心照顾。已经年过六旬的公婆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照顾着奶奶,日常的生活起居格外小心,老人生病住院也是日夜不离。公婆对长辈的悉心照料,祝希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常教育两个女儿要心存感恩,孝敬长辈,长辈开心才能拥有温馨、和谐的家庭。
  在照顾两个女儿的问题上,祝希兰夫妻意见一致。为了不让公婆受累,他们向老人表示,平时忙时老人帮衬一下就可以,孩子主要还是自己照顾。由于丈夫杨淼最早在山阳县中村中学教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所以照顾孩子的重担全压在了祝希兰肩上。上班前她先把大女儿送到学校,然后将小女儿送去公婆家,下午下班后,她再马不停蹄地接大女儿和小女儿回家。“那个时候每天上下班都很匆忙,但是看到女儿们一天天长大,我心里还是很幸福的,生活因为有了她们而格外充实。”祝希兰说,直到2018年8月份,丈夫被调到山阳县城区第三小学后,照顾孩子的担子才轻了一些。
  丈夫杨淼在第三小学执教期间,与同事一起争取各类资助金21.88万元帮助特殊、特困学生285人次。杨淼帮助学生的行为也影响着他的女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一直遵循‘欲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教养,培养她们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让她们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乐观向善的心态。”杨淼说,2016年,大女儿杨悦希跟着他走访家庭贫困学生时,看到身残志坚的小栓哥哥,一人独撑家庭重担的小凡哥哥,对父母没有任何印象的青青姐姐,使女儿深受震撼,她暗暗下定决心,要节约零用钱去帮助有需要的哥哥姐姐们。
  为了和父亲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杨悦希在学习之余,会跟着父亲看望家庭贫困学生,给困难学生送去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在家里,她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经常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她团结友爱、尊重老师,是老师的好帮手,“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客气话杨悦希会经常挂在嘴边,她开朗的性格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2019年,杨悦希被评为商洛市“新时代好少年”,姐姐优秀的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妹妹。
  这就是祝希兰的家,全体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努力,精心经营出了一个洋溢着温暖、友善、文明的美好家庭。

  家风家训传家宝
寇爱莲一家人
 
  “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传承社会文明,严格教育后人。”这是寇爱莲家的家风家训。今年60岁的寇爱莲,家住商州区板桥镇李岭村一组,现任李岭村党支部副书记。她栽桑养蚕、种药材、种烤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评为商州区人民代表带头致富先进个人。
  1979年,寇爱莲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民办教师,在教育战线上连续工作了27年,期间她与同乡教师刘增龙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婚后他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育有一儿一女。后来清退代教人员,寇爱莲从教育岗位退出。习惯工作的她闲不下来,于是去李岭村任职村文书,一心扑到为乡亲们服务的工作中。
  “儿女上学时,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给儿女攒学费,我响应政府号召栽桑养蚕,发家致富,并与当时的村干部一起组建了李岭村蚕桑生产合作社。”寇爱莲当年亲自担任合作社出纳,带领群众一起走致富之路,她的先进事迹被编入商州区人民代表带头致富100例的书籍《路》中。在他们夫妻的严格教育下,儿子和女儿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如今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每当别人说起寇爱莲吃了太多苦头时,她总是笑着说:“孩子能成才,再苦再累也值得!”
  2015年,因儿女工作忙碌,孙子无人看管,寇爱莲辞去工作在家看顾孙子。几年时间,她为儿女先后照顾了4个小孩,享受了一段忙忙碌碌又和睦融洽的家庭生活。
  201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寇爱莲当选为李岭村党支部副书记,当时小孙女刚满月,她与家人商量,决定舍小家顾大家,以组织需要为己任,又回村当起了村干部,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繁忙工作之中。
  “我们都是从苦日子里撑过来的,儿女能顺利上学,顺利工作,全靠遇上了国家的好政策,现在组织需要我,我一定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寇爱莲的工作繁杂又辛苦,但是她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总是能克服各种困难。她家距离村委办公室虽然不是最近的,但无论何时群众需要她,她都随叫随到。她热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9年寇爱莲的丈夫刘增龙退休后,又应聘到蒲峪九年制学校,继续任教、发挥余热、服务家乡。正是他们夫妻的榜样力量给儿女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儿女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将家里的优良家风进行传承。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寇爱莲夫妻投身工作的基础,他们以集体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这离不开他们家庭成员的团结与支持。“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寇爱莲说,只有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