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实施﹃三五﹄制机 提升后续扶持实效
——镇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3960
云盖寺镇花园小区移民搬迁点及其配套工厂

流转闲置土地建成搬迁群众的小菜园

搬迁点群众就近在社区工厂务工

铁厂镇和谐小区

  本报记者 肖云 通讯员 陈风军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一丛丛绿树宛若天然屏风,在房前屋后掩映成趣。一大早,卜明清拿着扫帚就出了门——她既是花园小区的住户,又是这里的保洁员。
  以前,卜明清一家5口住在离镇上近二十公里地的深沟里,进沟徒步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家,水电不通,买的化肥还得往上驮。2018年初,他们一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进了花园小区105平方米的单元房,才搬来时,看啥都新鲜,可没过两天,老两口就开始吵架。“吃菜要买,上厕所冲水也得交水费,干啥都要钱,没钱咋生活?”
  这一切,当地政府也早已考虑到了。社区干部先是帮卜明清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又给她丈夫和儿子在外地介绍了工作。如今,卜明清在家照看孙子,每月还有1100元的工资,“虽然不多,但月月都有。孙子在云盖寺小学上学,校车每天到家门口接送——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啊!”
  卜明清只是镇安县8043户27399名从易地搬迁后扶工作中受益的搬迁户之一。
  作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县,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搬迁后扶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自2019年起,由县发改局牵头,协调县农业农村局、人社、教育、交通、医疗等相关单位,探索推行“三五”机制,通过抓产业就业、生活服务、基层治理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9月2日,陕西省省长赵一德作出重要批示:镇安实施“三五”机制,有利于提升搬迁后扶实效。措施具体、全面,值得各地借鉴。
  “三五”机制是什么?都带来了哪些成效?近日,记者走进镇安县对该县搬迁后扶工作中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深入采访。
  拓展“五个渠道” 精准培训促就业
  根据搬迁群众劳动力状况、就业状态、就业意愿、技能水平等,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整合人社、农业、林业、职教等部门,分类施策、逐人培训,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平台,最大限度实现就业。
  传统农民型。对有农业产业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通过农业技术培训,采取整合流转原居住地的土地、林山等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或利用安置小区周边农业园区拓展就业渠道。“主要是茶叶、蚕桑、板栗、核桃、中药材等具有镇安特色的传统产业。”镇安县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峰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新发展茶园2000亩、食用菌2100万袋、养蚕1.1万张、中药材基地4万亩、科管板栗核桃30万亩,带动2360多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社区工人型。对能够学会一定就业技能,且需照顾家庭的留守人员,通过以岗代训措施,一对一培训服装加工、电子生产、特产包装等技术,使其既可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上学,又有稳定收入。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18栋标准化厂房一字排开,电子、食品、服装等行业企业相继入驻,让400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90后姑娘张越,大学学市场营销,毕业后在天津某工厂做管理,2015年社区工厂建成后回乡发展,现在是恒泰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底薪5000元,加上奖金每月能拿上万元,如今车、房都有了”。留守妇女徐春云的老家在岩湾村三条沟山垴上,搬下来后就到金利得皮革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和在外地打工相此,这里最吸引她的是—下班就能回家照看孩子。
  据悉,全县为集中安置小区配建社区工厂58个,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31家,带动920多名留守人员在社区工厂就业。
  三产服务型。对有一定技能、服务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但缺少发展资金的搬迁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厨艺烹饪、餐厅服务、汽车驾驶、导游服务等技能培训,通过扶贫小额贷款、项目资金扶持、自主创业补贴、奖励激励等办法,鼓励其开办农家乐、民宿、特产店、跑出租车……月河镇黄家湾安置点上,搬迁户朱耀全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办起了农家乐,参加县上组织的技术培训后,还种了10多亩魔芋,养了10只羊,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在镇安县,像朱耀全这样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还有1120多人。
  外出务工型。由人社部门搭建平台,利用安置小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信息,经过务工技能培训,落实购买保险、补贴车费等政策,鼓励其分批次、有组织的外出务工。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12190人次赴陕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务工,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兜底保障型。对全县759名兜底保障型搬迁群众,采取移民搬迁政策建房,落实“交钥匙”工程,实行“一院两制”,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解决生计问题。对多重致贫原因的失能特困搬迁群众,通过落实“四个不摘”,叠加实施惠民政策,为其提供基本生活及丧葬保障。
  创建“五小社区” 完善功能促融入
  针对搬迁群众进入社区后吃菜难、购物难、丧葬难、红白喜事承办难、大综生活用品存放难等“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开展“五小社区”创建,把服务触角延伸至其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
  流转土地落实小菜园。搬迁户在老家一般都种菜、粮食,搬到安置点上,吃菜咋解决?经调研摸底,全县4000多户搬迁群众有种菜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县上及时摸排安置小区周边的耕地、闲置地、“五边”地、荒废地,采取“政府搭桥、群众自愿、流转土地”的方式,签订租赁协议,流转分租到户,实行动态管理。在具体操作中,除以低租或免费的方式优先保障低保户、弱能户外,还对常年举家外出户的小菜园及时回收、整理和再分配,有效防止撂荒闲置。
  云盖寺镇云镇社区阴家凹,距花园小区只有数百米,是一片向阳的缓坡。而今,荒坡变菜园,一个个齐整的地块上种满莲花白、萝卜、青椒……每块地前还插着标有主人姓名的木牌,颇有些趣味农场的味道。云镇社区支书陈杰介绍,2018年由社区出面,从住家户手上流转了50亩土地,以50元钱50个平方米的价钱租给100多户搬迁群众。“一是吃菜方便,二是省钱,三是群众有事干了,也免得搬迁户之间无事生非,出现吵架、打牌。”小菜园政策的落实,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这个事情弄得好!”
  整合资源建设小仓库。庙沟镇蒿坪村安置小区里有一排简易房,村副支书杨烈锋告诉记者,这是村上投资建的仓库,分给有需求的搬迁户无偿使用。据悉,县上按照“精简节约、合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安置小区周边空置房,以及小区内部空地,多方筹资为搬迁户新建、改建仓储房,主要用于临时存放农具、粮食、棺木等物资,以及提供家庭农产品初加工、磨面、豆腐制作等临时场所。目前,有1280户搬迁户分到了小型仓储用房。
  按需供给配齐小超市。对距离集镇稍远的中心村安置小区,鼓励搬迁群众利用自己的安置房或租用空置房开办小超市。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其他群众提供了便利。
  因地制宜成立小理事。对全县55个安置小区,由所在村两委会和小区物业负责,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专人限价管理,严防攀比之风。目前,已建成红白理事场所9个、在建5个,安置小区红白理事会成立率100%,运行顺畅有序。
  尊重民意配套小公墓。针对山区传统丧葬习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殡葬改革,为有需求的集镇安置点配建公益性公墓。对于地处中心村的28个安置点,由村两委会负责划定丧葬区域,免费提供丧葬地点,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聚焦“五项重点” 优化治理促受益
  为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按照“建成一个、管理一个”的思路,突出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治理、设施保障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搬迁群众权益保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盘活“三块地”,完善资产管理促受益。将搬迁户的土地、林地优先流转给有经营意向的搬迁群众,让其在获得流转资金的同时还可继续在产业园区务工增收。将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后,优先流转给原居住地搬迁户,鼓励其继续发展产业,确保搬迁后收入不断档。
  推行“双簿制”,完善两地管理促受益。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思路,全面推行“双簿制”,即对搬迁群众原籍实行户口簿,迁入地实行居住簿的双重管理,使其原籍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档,迁入地优惠政策不落空。确保搬迁群众凭居住簿可在迁入地享受同等就医上学、就业安置、低保办理、退耕还林等12项惠民政策。
  建设“便民室”,完善服务管理促受益。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在每个小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搬迁群众可在家门口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退耕还林、民政救助、医疗养老、创业就业等手续。云盖寺镇云镇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候安莉说:“每年接办最多的业务就是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与此同时,各安置小区同步建立党支部28个,设立党小组1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2名,使党员和党组织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实行“网格化”,完善社区治理促受益。对所有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网格员+楼长+单元长”三级网格管理机制。每个小区设一名党建辅导员,每栋楼设一名楼长,每个单元选配一名单元长。定期更新居住人口信息登记表,摸清居住户的底子,为其提供匹配的就业信息、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开设法制大讲堂、推行七点半课堂,使小区管理网格化、公共服务精细化、基层治理人性化。
  柴坪镇塔云新区搬迁点积极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人盯人”机制,将搬迁点划分为28个片区,落实相应责任人,对公共卫生、公益事业、社会综合治理、防汛防滑、搬迁户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进行管理,建起镇、村、组、楼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实现闭环管理。
  突出“多元化”,完善物业管理促受益。出台《镇安县规范移民搬迁安置点管理服务指导意见》,按照“完全融入、委托代管、市场服务、统一管理、民政代管”五种模式,由县搬迁公司指导全县所有的集中安置点组建物业管理机构,对物业管理难度大的16个安置小区由县搬迁公司直接管理。确保安置小区环境卫生、水电管理、设施维护等工作衔接有序,实现有人管事、照章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