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昔日贫困农户,今日小康人家——
她从负债迈入富足生活
本报记者 侯彬
文章字数:1566




  “白天在红四方餐馆烙锅盔馍,期间抽空回家照看牲口,晚上还要戴着照明灯去地里看庄稼。她可是我们村的大能人,50岁了跟40岁一样有干劲……”
  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的资峪沟村,提起柯小英这个名字,不少人都会流露出敬佩之情。几年前的柯小英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天能还清欠下的十几万元债款,靠勤劳和技术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村里脱贫致富模范。每当回忆起那段艰苦的脱贫之路,柯小英眼睛里总会涌满泪水。
  柯小英家有四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大小事务和照顾两个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1997年前后,柯小英的两个儿子还在上小学,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读书,柯小英开了家餐馆。由于经验不足,经营不善,开了几年后便以失败告终。
  餐馆开不下去,柯小英又养猪。为了给猪打饲料,柯小英经常去几公里外的县城买玉米。她不会开拖拉机,也没有三轮车,只得花钱雇人去买。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玉米是七八十斤一袋,每次一买就得花去1000多块钱,还得靠她一袋一袋用肩膀往拖拉机上扛。石头般沉重的袋子压在她瘦弱的身上,她没有怨言,硬是扛了过来。
  “有次买苞谷回来,走到河边的时候发现路不通了,到家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实在没办法,我只能慢慢往家里扛。”说起这段往事,柯小英忍不住啜泣起来,“后来那位拖拉机师傅看我实在可怜,才帮我把苞谷扛回来了,我这一辈子回想起来,一直非常感激那位师傅。”
  卸完玉米后,柯小英并没有太多时间休息,接着又把玉米打成饲料,忙完之后已经到了晚上11点。第二天一早,柯小英拖着酸痛的身体起来准备喂猪。谁知到猪圈一看,她突然感觉像是遭遇了晴天霹雳——3头猪身上发紫,嘴吐白沫。柯小英感觉不妙,连忙跑去找兽医。但当兽医赶来时,猪已经死了。那天,柯小英痛哭了一场,心里想不通:自己并不是懒人,但为啥日子就是过不前去。
  接连的失败让这个四口之家欠下了10多万元
  的债务,巨大的压力也降到了柯小英的身上。看着两个娃,柯小英决定重新振作起来。2013年,经柯小英本人积极申请,村上讨论、公示后,她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其实我感觉被评为贫困户不是啥光荣的事情,咱跟旁人一样有胳膊有腿,为啥咱就是贫困户呢。”柯小英说,“国家能推你一把,但是不能管你一辈子。人家推你,你就要朝前跑,要把日子过好自己必须动弹,转变思想。”
  在村“两委”会及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帮扶下,柯小英用贴息贷款买了几头小猪,并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学习专业养殖技术。每天除了养猪,柯小英还在村上的农家乐帮忙烙锅盔馍,一个月下来有15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闲暇时间,哪里需要人手,她就往哪里去,产业基地的临时工、项目基地的炊事员她都干过。
  提到柯小英,资峪沟村副支书罗仓良说:“小英的勤快是出了名的,人都说她经常半夜还去地里看庄稼,我还不信,有天路过还真亲眼看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柯小英养猪15头,当年收入3.5万多元,她随即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主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依靠生猪自繁自养模式,在自己养殖的前提下,还将剩余的22头小猪低价卖给5户贫困户村民,带动大家一起挣钱。
  2018年,在县上产业帮扶政策的鼓励下,柯小英又积极养殖鸡鸭,种植魔芋、花椒等农作物,加上当年出栏的25头生猪,她家的年收入有7万多元。去年,柯小英被评为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柯小英又流了眼泪。“不过这次是喜悦的泪水,心里美滋滋的,以后给儿子说媳妇腰板都直了!”柯小英笑盈盈地说。
  如今,柯小英的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从小看着母亲辛苦身影的哥俩,也早早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努力为父母分忧。
  目前,柯小英一家4口的年总收入在20万元左右。谈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柯小英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首先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好,给了我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才能有真正脱离贫困的一天。其次,发家致富没有走捷径的,只有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