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健康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董朕 王怡
文章字数:2499
为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暑期陕西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组织教师与学生在我市开展医疗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同时对因病返贫起到了防范作用。(记者 杨鑫 摄)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支持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对于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商洛市1.48万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38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654户脱贫不稳定户消除致贫返贫风险,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作,是有效阻止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完善乡村医疗健康保障体系
  探索多元保险补助组合,完善乡村医疗健康保障体系。首先,加大对乡村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预防大病、慢性病的保险机制,帮助乡村居民了解新农合政策,积极参与新农合,避免家庭在遭遇重大疾病时无法获得帮助,导致因病返贫。在新农合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要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报销封顶线,减少需要承担的疾病费用,对于老年人可以提高慢性病、特殊病种的报销比例;对于中青年群体,在特殊病种、意外伤害中适当倾斜报销比率,加大对各年龄段易发病种的医疗补偿,降低家庭承担的医疗成本,使乡村居民享受更多的惠民政策。其次,持续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保等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对处在绝对贫困、低收入水平及部分定级较高的因病致贫返贫人群的参保费由政府整合扶贫专项、民政救助、社会慈善捐赠等资金进行兜底缴纳,对一些已脱贫又极易返贫的原因病致贫人口、定级较低因病致贫人口和因病返贫人口,应探索由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或者个人全部负担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引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完善乡村医疗救助机制,进一步出台相关大病救助政策,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进行重点救助和扶持。一方面,设立医疗救助扶贫基金,建立乡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特困家庭救助专项基金,健全管理制度,专用于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提供重点救助;另一方面,健全救助体系,加强部门协调管理,规范医疗救助办法。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促进乡村门诊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开展完整的乡村门诊科系,为乡村居民就近医疗提供坚实基础和诊治保障,实现县及市、市及省的就医绿色渠道,减少无端的医疗成本。继续扩充乡村医疗人才队伍,重视乡村门诊医务人员定期培训,杜绝医护人员断层现象。加强基层人才建设并传播基层保健信息工作,以此继续提升基本卫生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能力,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主动到基层锻炼,补足人才缺失的短板。推进乡村门诊医疗机构与甲级医院的交流合作,实施乡村门诊人才旋转门制度,提供乡村基层医务人员到甲级医院进修的机会,同时甲级医院的专家医师给乡村门诊机构带来成熟技术。乡村门诊的政策一方面可以就近为突发疾病的居民得到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让乡村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加强与上级大医院信息共通,为大病治疗减少烦琐的就诊环节。
  筑牢返贫“防火墙”
  健全乡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监测工作,筑牢返贫“防火墙”。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监测户、返贫边缘户及其所有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疾病治疗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对因患疾病、大病、重病和意外伤害等造成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家庭可支配收入或年度收入大幅缩减的乡村居民,尽快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及时采取精准帮扶措施,给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三重保障特惠政策,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关部门可采取如下具体监测措施:第一,监测符合大病专项救治条件的乡村居民情况、乡村地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情况,每半月报送一次筛查预警工作情况,每月推送医疗机构新增确诊患大病专项救治情况或突发疫情重症等乡村患者信息。第二,监测乡村医保参保对象,每半月报送一次筛查预警工作情况,根据乡村医保参保对象当年度医疗费用报销后政策范围内的自付医疗费用情况,每月推送支出过高的农户信息。第三,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监测。各村卫生室配合镇村医生服务团队,对辖区内所有农户中家庭主要劳力因病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收入骤减、医疗支出骤增等情况进行排查,每月将排查发现疑似有“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家庭逐户建立台账,录入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进行预警监测,做到排查到户、监测到人。
  构建长效预防机制
  实施乡村居民身心共管,构建长效预防机制。第一,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升乡村居民健康意识。乡村基层卫生组织要加强居民意识的引导,在社区和农村设置健康知识宣传专栏。通过张贴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为居民灌输健康的生活理念,引导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健康、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增强疾病预防意识,并且强化乡村学校的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源上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第二,全面开展乡村体检,将每年的体检变成一项常态化工作。目前,体检筛查只有部分乡村居民参与,需要逐步扩大筛查面,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为乡村家庭提供免费体检,持续筛查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病、痛风等多发慢性病,继续筛查恶性肿瘤、心脏病等常见大病。通过体检和大病筛查及时发现疾病隐患,在病情加重之前及时治疗。第三,进一步加强乡村慢性病防治与管理。严控慢性病治疗药品的价格,保障县、镇、村等定点药店慢性病药品的供给。对于大病后需持续门诊就诊、康复的治疗者,全部纳入慢性病管理,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增加纳入医保的疾病类型;对于经治疗也无法恢复健康的贫困人口,包括严重精神障碍、失能、失智、罹患罕见病无法治愈等人群,尤其是结构特殊的家庭,可以通过低保兜底的方式保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