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村美 产业兴 民风淳
——铁厂镇新民村精心绘制乡村振兴图
文章字数:2153

新民村一角

烟农在烟地采摘烟叶
   
   
  杨远彦 戴福汗
  清澈的河流淙淙流淌,整洁的乡道串起田野与农房,村里枝头丹桂飘香。仲秋时节,走进镇安县铁厂镇新民村,映入眼帘的是厚重的烟叶犹如一排排士兵伫立在田间,牛儿的叫声在耳畔响起。走在乡间小道、田间地头,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村民忙着摘烟叶、收玉米,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路通了、水净了、村美了……这是近几年来,新民村村民最直接的感受。不光是基础设施的改变,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加速推进,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礼貌待人,落实到了行动上。眼下,新民村正向着乡村美、产业兴、民风淳、百姓富的繁荣景象大步迈进。
   建设美丽乡村,让村庄靓起来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新民村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实施农村污染治理、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百姓富、生态美。
  近年来,新民村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依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建设中,创新3个模式,推动环境整洁。实行“党员+保洁员”模式,将全村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党员干部和保洁员负责辖区环境卫生,村监委会负责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工资挂钩,确保河水清、道路净、院落美;实行“党员+网格员”模式,落实一名党员干部作为村生态环境网格员,对村内环境进行巡查监督,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治理;通过“党员+护林员”的模式,按照党员干部包抓责任区划分,各组由包抓村干部和护林员负责,加大对核桃等果树除虫,对各组山林进行管护。
  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离不开村“两委”的领导,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规范落实。“新民村之前房屋破旧,大家经常往村口的小河里倒垃圾,每到夏季,河边臭味难闻。现在村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一切按照制度管理,环境美了、道路宽了、卫生好了、水更清了,我们的日子也更好了。每季度,村上还会评选一次卫生先进家庭。我家连续3次获此荣誉,还给我发了物品奖励呢!”说到村上的卫生评选,老党员朱义平开心地说。
  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富起来
  新民村位于镇安县东南部,距县城31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85户1772人,主导产业有食用菌、烤烟种植,除此之外村民主要靠劳务输出增加收入。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475元。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新民村很多房子、土地都被闲置下来,村庄变成了“空心村”。近几年,新民村集中流转农户闲置地,让“沉睡”的农村资产“活”了起来,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庄处处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去年,新民村党支部按照市委“三建三带”
  工作要求,积极成立烤烟、食用菌、劳务3个党小组,由支部书记领办、党员能人大户牵头发展烤烟380亩,种植食用菌20万袋,带动69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入党积极分子周庆海在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办安泰顺发雨披加工扶贫工厂,带动31人进厂就业,其中使用搬迁安置点贫困劳动力22人,就地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有效防止返贫风险。
  刘德芳家有3个孩子,老公长年患病。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服输的刘德芳2019年种植烤烟40亩。每天忙忙碌碌,从烟苗种植到施肥到采摘烟叶,再到烘干与销售,每一个环节她都按照要求严格操作,去年年底收入10万元。
  何家兵全家7口人,本来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因父母年龄大需要照顾,就回家种起了烤烟。目前,他种植烤烟25亩,年纯收入10万多元,通过自己的努力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胡启平家中3口人。孩子长年外出务工。胡启平养牛有6年时间,每年养殖8头。坡地还种植黄芪2亩、柴胡1亩。每年收入5万多元。提起每年的收入,他说:“现在生活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勤快点,日子没有过不好的!”
  弘扬好人文化,让民风淳起来
  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民村联系实际精心打造“百姓大舞台”“道德讲堂”活动载体,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由党员带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演出、讲好孝老爱亲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栏、村规民约和善行义举榜,建立了《村民公约20条》,每季度开展一次“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弘扬新风正气,摒弃陈规陋习,在村上营造了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使村风民风不断改善。
  李某的婆婆患脑梗8年。每天李某都要给婆婆喂饭,洗漱,搀扶其上厕所。天气好的时候,还要推婆婆到房檐下晒太阳。有时婆婆心情不好,乱发脾气,还出口骂李某。李某总是不厌其烦,想办法让婆婆开心。2020年9月,李某被村委会评选为“好儿媳”。
  五保户王立正,体弱多病。2019年,因脑出血晕倒在家,被村党支部书记瑚承堂开车送往医院,住院期间还亲自陪护照料,直至出院。眼下,他身体已经好起来了。“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他真是我们的父母官,若不是他的帮助,我早都不在人世了。”王立正感激地说。
  汪正和,全家4口人。大儿子汪义浩是聋哑残疾人。汪正和夫妇年近七旬,且体弱多病,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在村贫困家庭识别中,瑚承堂为他家办理了低保。
  如今的新民村人,精气神大不一样。大家都主动找发展路子,从“要我致富”转向“我要致富”。在村里走一圈,你会看到,不管是在种烤烟、养牛、种植香菇,还是开商店,村民们总是笑得欢畅,个个干劲十足。
  思想转变了,内生动力有了,心气也足了,哪怕贫有千种、苦有百样,只要矢志不渝、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