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牢记殷殷嘱托 坚持不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文章字数:3627
3S技术应用培训现场

丰产园里良种核桃压弯了枝头

森林保护成效明显

镇安乡村绿化一角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首站到柞水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时,盛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指出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叮嘱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商洛全域位于秦岭腹地,是秦岭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优势突出,保护大秦岭是全市上下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市、县区林业部门时刻铭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牢记嘱托,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全市生态修复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奋力谱写确保秦岭生态安全,实现“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新篇章。
  科学规划设计 强力推进实施
  坚持退耕还林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施过程中以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为突破口,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绕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把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攻坚紧密相结合,在项目安排上,重点规划贫困村、贫困户;在建设布局上,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的指导思想,实行大户带动战略,积极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建设,带动贫困退耕农户脱贫致富;在树种的选择上,充分遵循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的红仁核桃、木本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为主,形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统一格局。
  坚持科学规划整体流域治理。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突出重点、压茬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全市“两岸三线四区”为重点区域,先后制定了《商洛市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商洛市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规划》,统筹推进退耕还林与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坚持以流域为单位、以村为单位,本着先陡后缓、先重(水土流失严重)后轻、先易后难、先川后山的原则,积极倡导规模治理、整体退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层次推进。
  全面夯实管护责任。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级上报、镇办汇总、县级设计的流程,根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每块退耕地群众自愿,并与每个退耕农户签订管护责任合同,建立相应的完善管护机制和奖惩制度。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联户经营或进行权益流转,力争达到每块林地有农户、有专人管护,保证退耕林地发挥应有的效益。
  严格工程全程管理。始终把工程管理放在首位,不断规范和强化工程建设各环节管理,确保规范、科学、有序。对后续产业项目,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和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和竣工验收制、财务审计和质量问责制,做到包抓责任、施工方案、招标程序、保障措施、政策兑现、服务指导、安全监管、资料档案8个到位,确保工程质量。对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对群众的现金补助实行“一折通”,直接兑付到群众手中。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跟踪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注重整地、种苗、栽植质量和后期管护,大力推行合同育苗、订单育苗,确保种苗基础供应。严格执行《退耕还林种苗管理办法》,积极推行种苗采购招标和规范运作。重视检查验收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形成了工序检查、施工自查、年度验收、定期复查与县乡自查、市级抽查的监督检查机制。
  探索创新注重实效。紧紧围绕群众增收、生态改善“双赢”的目标。合理进行植被配置,坚持适地适树、综合高效的基础上,实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大力推广林药、林草复合间作技术,有效解决“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矛盾。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结合全市实际,鼓励引导退耕农户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连翘等具有地方特色、生态经济兼用价值高的树种,大力发展木本药源基地。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大全市3S矢量化设计系统的应用,我市商南县和山阳县作为一期试点县,此项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并初步建立起了县级数据库,其应用熟练度,位列全省前列,并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通过3S矢量化小班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有效管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大大提高了作业设计工作效率。
  落实惠民政策 兼顾多重效益
  1999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决策部署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按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带动了广大退耕农户增收脱贫,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343.95万亩(退耕地还林
  173.55万亩、宜林荒山人工造林142.9万亩、封山育林27.5万亩)。其中上一轮1999年至2013年底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80.4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63.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商洛的生态环境,为商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进程,为“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国家要被子、群众要票子”的“双赢”目的。
  社会效益显著。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量陡坡耕地退耕,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粮食产量不降反升。解放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为年轻人外出创业提供了便利。特色经济林基地的建设增加了在家农民就业机会,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同时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截至2020年底,全市上一轮退耕还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93.67万亩,补偿标准为每亩16元,自2018年起开始兑付,面积逐年增加。
  生态效益突出。据中科院对商洛“十五”以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监测显示,仅2013年全市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可折合人民币79.4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量25.17亿元,保育土壤价值量6.08亿元,固碳释氧价值量15.08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2.11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20.32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9.69亿元,森林防护0.97亿元。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市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位居陕西省首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1999年的52.4%增长到“十三五”末的69.56%。全市森林蓄积量由工程实施前的2166.7立方米,增长为现在的5200万立方米。
  经济效益良好。退耕还林工程惠及全市40.7万农户155.51万人,兑现政策补助38.12亿元,户均0.94万元。同时,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补植补造、农民技能培训等配套项目60多个,总投资5.6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72亿元。目前,依托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全市已建成一大批优质良种核桃、板栗、油茶、速生杨等高标准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退耕还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脱贫效益卓著。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全市大局,加大贫困地区的退耕还林力度,全面实施“双倾斜”,切实做好生态扶贫工作。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突出“三个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全面实行“双倾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退耕后“能增收”;与工程化实施相结合,务求造林成效“高标准”)。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商洛市大力推广林药、林经复合间作等技术,引导群众在退耕地套种经济作物,鼓励引导栽植红仁核桃、板栗、连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效解决了退耕农户脱贫增收的问题。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惠及贫困户5.25万户14.10万人,户均增收2300多元,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前人均纯收入6367.5元,退耕后达到1.2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兑现资金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发展脱贫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贯彻新理念 助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据此,市、县区林业部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国土绿化这一主线,持续有计划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是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治理污染土地的有效途径,是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是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杜绝地方病和因病返贫的需要,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巩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市、县区林业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和林草“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把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努力巩固发展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把退耕还林这一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为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策划 商洛市退耕还林还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