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北京商山会馆轶事(下)
刘毅
文章字数:2591
晏海澄像

《创建商山会馆记》碑刻今貌(局部)

  由碑文可知,商山会馆由当时在清廷任职的商洛籍人士晏海澄、吴怀清倡建,时任商州知州李少白组织筹资,具体由晏、吴二人操办,经前后数次改扩建而成,共历时4年之久。然而,世事难料,会馆修成后不久即遇到科举废除,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意义。此后,时局持续动荡,会馆日渐式微,吴怀清等人勉力经营维持。
  碑文中提到的晏海澄、李少白、吴怀清等人都是商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晏安澜(1851~1919),字海澄,镇安县北阳山庙坪(今青铜关镇悦爱村)人。自幼勤奋好学,10岁时去旬阳就读,县试、州试均名列前茅。清光绪元年(1875)被推荐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省试中举,两年后殿试中进士。历任清廷户部山东司主事、莞榷司郎中兼司长、盐政院院丞,民国四川盐运使等职。晏安澜为官主持盐政30余年,殚精竭虑,造诣颇深,著有《沿海产盐州县地理志》《两淮盐法录要》。他还爱好诗文,有《虚舟东行录》《方山唱和集》行世。除倡建商山会馆外,他还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捐资修建镇安县高等小学堂(原安业书院),遗爱在民,有口皆碑。民国国史馆为其立传并编撰《镇安县晏海澄先生年谱》(四卷)。今四川乐山牛华溪尚有民国所建之“晏公祠”。
  李素,字少白,号宝山,云南省保山县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年间任商州知州,在任上重视民生,对境内道路进行勘察,将州城西胭脂关砭加宽。光绪三年(1877),商州大旱,他带头捐俸银3000两,鼓励士绅商户捐款万缗以赈灾。丰年又捐粮多石,充实仓储。光绪四年(1878),李素划拨巨款,由高桥西宝丰寺起,沿丹江北岸东至雷家坡(今丹凤县境)开山凿石,筑路15里,接通高桥河、棣花河,避水两道,行人往来无需涉水,当地百姓于路旁建“宝山路”碑。光绪八年(1882),李素捐俸850两,召士绅募捐整修商州河堤,沿堤植柳,耗资一万四千余缗,围成稻田120余亩,并于水门口筑月堤以防洪水入城,根治水患。李素在商任职16年,清正廉洁,修葺书院、增添义学、修筑河堤等多是个人出钱,事前不上报要款,事后不报销。当时商州年赋税收入过万,而李素清贫如洗,因之,商地百姓在多处建祠竖碑,以颂其德。
  吴怀清(1861~1928),字莲溪,山阳县银厂沟人。祖籍湖北通山县,清乾隆年间,其祖父随移民定居山阳。吴怀清12岁时,赴县书院童试,名列第一。商州知州闻其名,召致幕中办理文案,由是学问日长。光绪八年(1882)赴省乡试中举,十六年赴京殿试,中三甲一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满秘书郎。光绪二十八年为会试同考官,批阅考卷。次年,外放山东省乡试副考官。历任编书处武英殿协修,皇帝日常起居注实录馆纂修、国史馆校勘员总纂,学行严谨,秉笔直书。后为庶常馆提调,驻馆主理日常事务,不久以父丧返乡,居六年。宣统二年(1910)应皇帝诏起复为翰林院秘书郎,又选从资政院议员,赏戴花翎加头品顶戴,诰授光禄大夫。民国后,担任《清史稿》协修官,撰《地理志·陕西》一卷、《食货志·征榷卷》,以收藏《永乐大典》知名。编撰有《关中三李年谱》等,有诗集《借浇集》行世。吴怀清性孝友,笃乡谊,除捐资创建管理商山会馆外,还在山阳板岩镇创办高等小学,荫泽后人。
  同时襄助立碑的杨诗浙、马骧、晏树昌等人,也都是商洛走出的社会精英。其中,杨诗浙(1897~?),字海清,山阳县人,清代廪生。宣统元年(1909),举孝廉方正。曾任山阳县议会议长、陕西谘议局议员(全省共66人)。1912年,当选为候补众议院议员,不久又任财政司科员。1913年冬,入四川任巫溪县、云阳县知事。1916年夏,国会恢复,递补为众议院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众议院议员。曾参与研究、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马骧(1886~1964),字彦翀,商县龙驹寨(今丹凤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陕西高等学堂读书,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在西安健本学堂任教,返乡组建同盟会商州分会。辛亥革命后,被选为省议会议员。民国二年(1913),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开幕,马骧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他东渡日本面见孙中山,被委陕西招讨副使。民国六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民国十一年,黎元洪恢复国会时,马任众议院全院委员长。后历任察哈尔省政府秘书长、天津市代理市长、西安红十字会会长等。曾先后捐资在龙驹寨创办私立仁义小学、私立凤麓中学(今丹凤中学前身),聘用进步人士任教,造就一批有用之才。
  晏树昌,镇安县人,晏安澜之子。北洋政府时期在财政部印花税处供职,后在京经商,长期为商山会馆理事长。同时襄助立碑的其余人等也都是人中俊杰,其事不胜枚举。
  商山会馆石刻素有“三绝碑”之名,指的是人绝(晏安澜)、书绝(吴怀清)、刻绝(陈云亭)。晏安澜是商山会馆的创捐者之一,其参战甲午,将东征之经历著书《虚舟东行录》,成后世研习之要书。其主持盐政30余年,政绩斐然。护国战争中那句“临难而去非夫也”,至今闻之仍震耳欲聋。民国八年(1919),先生去世,四川民众在乐山牛华溪建祠供像,匾书“有功于民则祀之”。碑文撰书者吴怀清是清史大家,参编《清史稿》,协修清史14年,功不可没。其自号“哑道人”,以“朱耷第二”自诩,书画功力之深,名噪一时。此刻石严谨工整,堪称代表佳作。邻近会馆不远的“荔馨酱园”匾额也为其所书,遒润清硕,署名“莲溪吴怀清”。两石相映成辉,意趣悠然。刻石者陈云亭乃一代碑刻大师,祖传三代皆是碑刻名家,享誉京城。大师刀笔留迹甚多,如十三陵长陵碑、钟鼓楼碑刻、赵灵飞墓碑、耶律楚材墓碑等均出自其手。哈尔滨文庙建成后,他曾受邀赴哈尔滨,镌刻张学良将军撰文的《哈尔滨文庙碑记》。商山会馆刻石为其早期作品,存至今日,仍是醇厚飘香。碑文详述会馆创建之原委,历数之经迁,记史之实,弥史之缺,又有人、书、刻三绝,堪称翘楚。
  斗转星移,时移世易。会馆毕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伴随着科举考试而兴起,又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北京城里曾经盛极一时的600余座会馆除少部分保存完好外,大多已沦为萧条破败的大杂院,或在城市建设中彻底湮灭。商山会馆也不例外,但其旧迹尚存,虽未能列入受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但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这段历史重要见证的《创建商山会馆记》石刻保存尚好,且已被列为普查登记文物。
  抚今追昔,碑文记述的商山会馆创建的艰难历程,彰显了旅京商籍人士心系桑梓的深情及时任地方官吏造福一方的担当,读之让人心潮澎湃,特别是先贤吴怀清先生“今老矣,无能为役,有举莫废,是所望后来诸君子”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