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村干部贡献奖励——
村干部更有劲头了 群众更有盼头了
文章字数:2496
本报记者 汪 瑛 通讯员 史小涛
  “由于天气降温来临,今天早上7点开始采摘木耳,这是今年最后一次,棒上木耳全部采摘干净。昨天在河西木耳基地干活人员,今早还在那块起垄。杨树湾挖秋地人员,花园除草人员、果树涂白人员,全部去木耳基地采摘木耳,其他有意愿的人也可去采摘。”11月4日早上5:04分,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党支部书记汪春堂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一组重点居民范围”微信群里发了这条消息。
  云蒙山村,距离洛南县城18公里,是我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汪春堂所说的木耳基地,是村里的集体产业。
  “多年来,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上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只能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来建设,不管是搞环境卫生整治还是争创文明村,村集体资金捉襟见肘,这让村里发展很是被动。”汪春堂说。
  去年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奖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其他村组干部进行奖励,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便可开展奖励分配。这让上任不久的汪春堂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到了“甜头”,有些坐不住了。
  今年一开春,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几经商量,决定依托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种植木耳。说干就干,他跑县进市,从农业部门争取了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他个人垫资10万元,凑齐了启动资金。之后,他带人去柞水县金米村学习木耳栽植技术,回来后马不停蹄,流转土地、平整土地、建设供水管网、购买菌袋……今年6月,108垄10万袋木耳产业基地在环境优美的云蒙山脚下顺利落成了,群众啧啧称叹。
  为了管好木耳基地,村党支部按照党员技能特长、工作经验等,成立了9个党小组,汪春堂担任第七、第八党小组组长。“这关系到村集体收益,也关系到我个人的收入,不能马虎半点。”汪春堂说,他每天都要到基地去看看,3个月他没有回县城的家里一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朵朵黑木耳长势旺盛、肥厚鲜嫩,色泽鲜亮,迎来了好收成。汪春堂心里踏实了一半,还有一半在犯愁——“木耳卖给谁呀?”他一边组织群众采摘、晾晒,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客商。一天,他突然接到黑龙江一个客商的电话,对方要收购村上的所有木耳,开出的单价比之前联系的商家高出了五六元,汪春堂半天才回过神来,高兴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原来,汪春堂经常在抖音上对基地木耳的生长、管理、晾晒、制作进行直播,黑龙江客商是在刷抖音时看到了云蒙山木耳。
  “货款已经全部打过来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客商没能及时来拉货,木耳现在还在我们的库房里放着。”汪春堂说,截至10月底,木耳基地已发放群众务工费用15万元,再除去土地流转资金,仅木耳种植这一项今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10万元。
  云蒙山村在市上《奖励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42211”机制,即集体经济收益40%用于产业发展壮大资金,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各类先进评选表彰,10%用于全体股民分红,10%用于村干部奖励挂钩。
  按照这一机制,汪春堂算了一笔账,今年股民可分红3.2万元,村干部可获得3.2万元奖励。“村集体经济刚刚起步,奖励是对大伙儿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心里是高兴的,说明我们把产业搞成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秋玲言语里很是满足。 
  政策红利增加了干部群众的干劲和信心,云蒙山村20亩的河西木耳基地这两天正在起垄。“每天保证至少有10个人在那儿干活,抓紧时间,再过个把月,就可以进行明年春耳的种植了,争取明年的集体经济进账翻一番。”汪春堂说。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地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何科学合理地释放村集体经济的红利,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上提出了以产业发展、公共民生、公益事业、村民红利为主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基础上,将村干部补贴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丹凤县竹林关镇的竹林关村人多地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村上盘活集体所有的50亩土地,建设1500个泊位的5个停车场,并将停车场外包经营,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将集体所有的40间闲置房屋建成特色农家乐和民宿集群,年可增收10万元以上;村集体购买6辆旅游观光车,挂靠桃花谷景区管委会,年均收入4万多元。村上还建成了千亩生态茶园、200立方米容量的自来水厂、年可生产加工淀粉和粉条2.5万公斤的加工车间,成立了由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的红事会……村集体经济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截至今年6月底,村集体资产达到523.45万元,集体经济累计分红28.56万元。在2020年度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中,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林、副支书邢飞虎、监委会主任刘宇分别获得了4680元、5148元、5382元的奖励,赵花蕊、张孝安、张锋等村干部均得到奖金2340元,村委会委员米中宏因为组织群众有力,也获得了1170元的奖励。
  “过去,有些村组干部主动作为劲头不足、干事创业热情不高,存在少干少错,能不干就不干的消极心态。这两年,在奖励政策支持下,都积极行动起来,带头领项目做产业,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徐海林说。
  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共为140个村的573名村干部发放发展集体经济奖励资金95.88万元。
  俗话说:“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理。”过去,由于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许多村干部面临“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尴尬,村级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
  如今,集体经济有钱了,群众的事情好办了。去年以来,云蒙山村先后安装了112盏太阳能路灯,保洁员增加到15人,水毁道路得以及时修复,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开展“最美卫生家庭”“最美环卫工”等表彰奖励活动,举办乡村传统孝道文化暨九九重阳节慰问活动,村里的文明风气越来越浓了;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村组干部为民办实事的精气神更高了。竹林关村建起了农特产品展厅,帮助村民线上线下销售蜂蜜、核桃、茶叶、香菇等;扩建了文化活动广场,让村民有了休闲好去处。
  汪春堂采摘木耳的信息在微信群里一发,不到7点,30多名村民提着篮子都到了基地。上午10点多,是农村吃早饭的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手里的活儿。“眼下正是白天最短的时候,得赶着抢着干,多干就能多挣工钱多分红。”村民王建莉边翻动着菌棒边笑着说。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干部腰杆挺直了,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党在农村的威信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