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茶叶成为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本报记者 刘媛 肖莲
文章字数:4568
  11月20日,记者来到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万亩茶山虽然不似春夏那般郁郁葱葱,却也赏心悦目、生机盎然。茶叶幼树在小拱棚的包裹下,被精心地呵护起来,成年茶树蜿蜒起伏、成行成带,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徒步其中,宛如置身于田园画卷。
  近年来,我市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茶产业已成为商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增收和产业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抢抓机遇促发展
  商洛是中国西部最北端产茶区,“茶马古道”中转站,茶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於古道的兴起,在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商洛武关西洛水为饮茶用水的上上水。商洛种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的刘氏从安徽和州引种茶树成功制成象园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茶叶专家张淑珍在商南县实施“南茶北移”,随之山阳、丹凤也相继种茶建园,如今,柞水县也引种成功。
  近年来,我市按照“打造大品牌、做强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茶叶种植规范化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茶叶基地生产过程可监控、生产投入品可监管、生产记录可查询、质量管控可追溯,抓品牌、定标准、强龙头、促销售、扩影响,制定了首个省级地方茶叶标准,打造了全市茶叶统一品牌——“秦岭泉茗”,“秦岭泉茗”品牌现已跻身全国名茶系列,茶叶产业也已经成为商洛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丹凤县武关镇的毛坪村,山高石多,气候温润,是高山岩茶的绝佳生长地。20世纪90年代初,勤劳智慧的毛坪人就发现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从邻近的商南县引进茶树种子,使毛坪成为丹凤县唯一一个发展茶产业的村子,“茶乡毛坪”“北纬33.33°中国最北的绿茶产地”等名号不胫而走。曾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发展茶产业的段海波介绍道,多年来,当地从种植规模、基地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环节发力,使茶产业成为毛坪的一枝独秀。目前,村上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成立茶产业专业合作社4个、茶业加工厂3家,开发了毛尖、红茶等十余种产品,拥有“丹凤泉茗”“秦鼎红”和“武关毛尖”3个茶叶品牌,全村90%以上的村民被镶嵌在茶产业链上,“茶乡毛坪”远近闻名。 
  目前,商洛茶叶主要分布于商南、山阳、镇安、丹凤4县,主要种植品种有紫阳群体种、陕茶1号、龙井43号、安吉白茶、中茶108等。茶产品有绿茶、白茶、红茶、黑茶等4个品系。全市茶叶种植规模达到57.33万亩,可采茶面积39万亩;产量8300吨、产值15亿元。全市茶叶企业达到4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02个,茶叶加工厂252个,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从事茶产业人员5万多人,主产区茶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5000元,增收带贫效果非常显著。
  锚定目标绘蓝图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商洛生态优美,气候天成,资源富集,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生态茶提供了基础保障,大秦岭的生态赋予了商洛茶独特香气和甘醇滋味,茶叶主要分布于北纬33°的秦岭山区,是地道的秦茶,色泽绿润、汤色明亮、香高持久、极耐冲泡,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
  茶叶的适生区本在北纬30°以南,而“南茶北移”的创始人张淑珍却破除重重困难把茶叶引种到商南,从荒山秃岭到如今中国西部最北端茶叶种植区,不但结束了商南县不产茶叶的历史,还使茶叶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商南县试马镇郭家垭村,2008年通过村上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引进了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一颗颗茶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平地到坡塬,从山脚到山顶,一片片茶叶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郭家垭白茶基地目前有白茶2000亩、黄茶400亩、龙井43号600亩,是陕西省最大的无性系示范园,也是省内首批通过GAP认证的示范园。”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超指着茶园介绍道。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化带动、公司化运作。
  去年10月,一个来自大秦岭的崭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商南鹿茗”正式面世,成为商洛市茶产业发展历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
  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是从成立茶叶联营公司开始的。1985年至今,商南县茶叶从分散种植到综合规划,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商南县多家茶叶企业为了同一个目标,加大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做强茶叶产业,打造茶海公园,6村10企实现产业大联合,同时向王家楼、洋淇、王家庄、桑树、黑漆河等村延伸发展,推动区域内茶叶由散变聚,走向规模化发展。
  “茶产业要发展好,保证品质是关键,我们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除草、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采摘、统一加工,让一切生产工序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确保产品的优良品质,使茶园种植走上了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告诉记者,今年他被推荐为打造生态茶城工作推进专班成员,参与商南县茶产业规模、品质、品牌三提升,产业向旅游、康养、深加工三延伸实施工作。
  商南县在第十九次党代会上把打造“生态茶城”确定为首要目标,下定决心举全县之力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做到极致,努力打造百亿级茶产业集群,为商洛打造“一都四区”提供支撑。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25万亩,实现“人均一亩茶”,产量6500吨,带动综合收入15亿多元,茶品牌传播力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加、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茶叶已经成为商南人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茶旅融合促转型
  去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现场考察调研,与现场茶农亲切交流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这也坚定了商洛人种植茶叶、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渊;喊声听得见,握手要半天。”这是昔日人们对黄花岭的评价。如今的黄花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在高山群峰间错落分布,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40年前,为了生存,黄花岭茶区村民曾大面积种植黄姜,随着市场波动,黄姜价格下降,种植量逐渐减少,曾经欣欣向荣的山地渐渐荒芜。1995年,许红飞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上100多户群众的2000亩坡耕地,种下茶籽,在黄花岭上建成了第一块茶园。为了提高村民的种茶积极性,他免费提供茶籽和技术。从种茶到制茶,许红飞苦心钻研,建设茶叶加工厂,成立金桥茶业有限公司,精心生产、制作的第一批茶叶投放市场后,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村民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开始逐渐扩大,产量也逐步提高。公司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模式,保障了茶农的销售,鼓足了茶农的钱袋子。
  “我家把30亩地入股到公司,一年能领5000元分红。我在这里打工,每月发3000元,美着哩!”山阳县南宽坪镇甘沟村村民王世荣笑呵呵地说。
  许红飞主持创建的“莲花翠茗”绿茶、“莲花仙”红茶、“莲花仙毫”白茶3个品牌,在我市茶叶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2021年9月,山阳金桥茶业的莲花茶成功入选十四运会官方特许商品。
  为实现集约经营,让茶产业提质增效,当地通过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整合零星茶园等方式,让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现在,黄花岭茶区每年生产7万公斤茶叶,年茶叶总产值5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
  如何利用现有的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还是要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许红飞成立山阳县绿水青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乡体验游,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实现了荒山变茶山、村民变茶农、景区变公园,走出了以茶为媒、以茶兴业,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公司深度挖掘茶叶文化,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茶创小镇。如今,总投资2.5亿元的茶创小镇已初具规模,一个集茶园体验、休闲养生、生态农业观光、美丽乡村游与重点景区游为一体的多元业态、综合产业正在形成。目前,茶创小镇经营总面积2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1.2万亩。融合发展的茶产业已成了当地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产业,实现产业兴、农民富。其中,依托茶产业就有效带动了周边2个镇5村3000户村民稳步增收致富。2020年黄花岭茶区的游客近2万人次,生态茶园旅游促进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山阳县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每年拿出700万元左右的资金给予扶持,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开发,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现代化农业,兴茶园,扩基地,提效益。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3家,茶叶合作社11家,拥有百亩以上茶园的大户50多家,初步形成了公司专营、大户联营与个体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茶园分布于宽坪、漫川、延坪、法官、天竺山5镇22个村,种植茶叶农户达到5720户,茶园面积17.2万亩,现有可采摘面积10.7万亩,总产量达1620吨,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
  打造品牌谋未来
  镇安达仁镇象园茶历史悠久,盛名远扬。因长在秦岭里,长在高山上,长在氧吧中,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镇安茶叶有机、栗香、耐冲泡三大特质。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避免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一直困扰着茶农。一个叫刘法海的人破解了这一难题。2008年,刘法海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建标准化茶园基地,镇安茶园面积从最初的3500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多亩,茶叶重点镇也扩展至柴坪、月河、庙沟等7个镇。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2011年,镇安县出台了《关于整合茶叶产业资源的决定》,使茶叶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茶叶已逐渐成为镇安的支柱产业之一。刘法海所在的陕西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标准化茶园基地2.6万多亩,建有年加工能力200吨的茶叶精选、产品包装加工厂,建立线上销售平台,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公司研发的“象园雾芽”茶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并在历届茶博会上获得30多枚金奖,成为陕西秦岭高山茶的一张名片。
  2018年,镇安县达仁镇(镇安象园茶)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将茶叶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来发展,在种苗补助、基地建设、配套设施、土地流转、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通过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开发绿茶、白茶、红茶三个品系十多个品种。镇安县现有龙头企业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茶叶加工厂32个,上缴利税72.5万元。目前,镇安县种植茶叶10.5万亩,年产绿茶1200吨,产值达到2.2亿元。全县现有茶农4375户,从事茶业生产经营人员1.4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57万元,带动贫困户1800户5700多人实现脱贫。茶产业的不断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致富的“茶经”。
  商洛人民勠力同心,茶产业发展成绩喜人。我市“商南茶”“象园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家茶企获GAP认证,有5个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商南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近期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陕西省茶产业集群重点县。商洛茶先后销往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将茶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内容,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扩大商洛茶叶销售规模,带领茶农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总产量1万吨左右,主产区茶农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漫山的茶树犹如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吸引八方游客来商洛观光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