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秦 岭 药 都 展 新 姿
本报记者 李小龙 陈 静
文章字数:3530
  秦地无闲草,商山多灵药。
  我市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9.56%,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南北植物荟萃,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秦岭“天然药库”。
  在《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就有1192种,其中265种被列入国家药典。丹参、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南五味子、山茱萸、牡丹、天麻、猪苓等10多种大宗道地药材,量大质优,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我市乘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的强劲东风,借助“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这一字招牌,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推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秦岭药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生机与活力。
  种植规模全省第一
  “剪枝的时候不要舍不得剪,边上斜出来的小枝你不剪掉,主枝就不好好开花结果。”
  “这枝条就不要用绳子绑,影响它正常生长。”
  11月26日,洛南县灵口镇五家沟村连翘基地,村支书冯安民正在指导村民进行科管。
  五家沟村种植连翘2万多亩,其中有2300亩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鑫泰连翘产业合作社,其余是村民自发在退耕还林地、荒山地及部分耕地里种植。
  近年来,鑫泰连翘产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连翘5万多亩。
  鑫泰连翘产业合作社建设的全市标准化、示范化连翘种苗繁育及产业化药源生态种植基地,先后成功入选陕西十大中药材种植模范基地、陕西省首批“定制药园”、农业农村部第三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翻过蟒岭大山,走进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峦庄镇,另一味中药材——天麻在这里蓬勃发展。
  位于峦庄镇河口村的丹凤县良种天麻产业园,是一个集实验研究、菌种研发、示范种植、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250亩,总投资2.8亿元,也是目前单体全国规模最大、科技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天麻菌种研发、生产基地,年综合产值1亿元。
  当地采取“政府+园区(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园为中心,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项目支持,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签订合作协议,免费或低价提供菌种及技术服务,高价回收成品天麻,辐射带动全县10476户种植天麻1.75万亩。 
  高产、优质、高效的天麻产业链,让天麻小镇成为峦庄镇的代名词。
  中药材种植既是我市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短平快产业,从一家一户单独种植,再到像洛南县灵口镇连翘基地和丹凤县峦庄镇天麻产业园这样的规模种植,取得长足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助推、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新发展中药材基地30多万亩,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多个。
  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256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30多万亩,药材年产量80多万吨,产值40多亿元,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60多亿元,药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村上548户,家家都种有连翘,加起来差不多2万多亩,今年仅连翘一项户均收入6000元左右。”冯安民自豪地说。
  今年,鑫泰连翘产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连翘初挂果,采收青翘50吨,带动群众增收100万元;收购加工连翘叶20吨,为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增收4.8万元。
  “经管连翘的活儿又细又轻,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都能干,还不影响家里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说起村上的连翘产业,冯安民头头是道,“下一步,我们打算建一个连翘示范基地,引导村民重视连翘科管,进一步提升连翘产量,提高群众收入,争取在连翘产业这一项上突破户均收入1万元的大关。”
  连翘让洛南县灵口镇五家沟村的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丹凤县峦庄镇的群众也为天麻乐开了怀。
  11月28日,天气虽然寒冷,但双坪村铁厂组村民张兴魁家门前却热火朝天,大铁锅下炉膛里火烧得正旺,工人在忙着蒸煮天麻。另一边,工人将蒸煮后的天麻倒入专用切片机里,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切出的天麻片又薄又均匀。
  张兴魁是双坪村的天麻种植加工户之一,他看到峦庄镇建成了天麻小镇,天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就购买了加工机器,在种植天麻的同时,收购当地天麻进行切片加工。近年来,他家每年加工天麻5万多公斤,仅此一项就能收入10万元,还吸纳了村里10多名劳动力常年务工。
  中药材投资少、见效快,特别是其效益远远高于玉米、小麦等一般农作物,已成为我市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已覆盖全市半数以上的农户,中药产业发展已带动全市14.02万名脱贫人口实现户均增收3393.57元、人均增收1105.14元,中药产业已成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
  附加值不断提升
  “以前,每年90%以上的中药材都是以原料药的形式运往亳州等国内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只有不足10%用于市内中医药企业。”市中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小军告诉记者。
  如何解决以往买种子、卖原料“两头在外”的问题,增加中药材产业附加值?
  商州的天士力、香菊、康城,山阳的必康、德润康,柞水的盘龙、欧坷,镇安的瑞琪,洛南的泰华、煜正,商南的宵龙,丹凤的新雨丹等一大批围绕中药材加工和流通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壮大。
  “我们自建高品质中药材基地12个2.4万亩,带动群众种植14.1万亩,对选种、育苗等环节实施全链条管控,从源头上确保药材品质纯正。”11月28日,正在建设的陕西霄龙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间接带动药农7000多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商南中医药产业的空白,将成为“三省八市”最大的中医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走进位于丹凤县商镇的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工人正在有序加工处理新鲜的中药材,一股浓烈的中药材香气扑鼻而来,从净制、切制到炮炙、干燥、包装、入库,中药炮制工艺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小觑。
  “我们建设了山茱萸、天麻等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线5条,建设了陕西首家民营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建成了西北规模最大的毒性饮片加工车间,与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新雨丹公司总经理李景民说。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16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商州、山阳、柞水三县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药产业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特别是必康药业、盘龙药业,既是商洛影响最大的两个中医药龙头企业,也是商洛仅有的两个本土上市企业。
  商药品牌更加响亮
  20世纪,接骨专家柞水人王家成,利用秦岭山中特有的“七药”,以简易独到的正骨术先后为5万多名骨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受到周恩来总理三次接见。
  商洛中药材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周恩来总理鼓励王家成“要继续发挥中草药作用,为人民作出新贡献。”
  “商洛是我们公司的重要药源基地,20多年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药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与商洛的合作力度。”早在1998年就入驻商洛的全国一流制药企业——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技术部经理赵宏光对商洛药材大加赞赏。
  “在我国丹参产区里,越往西,丹参的水溶性越高,越往东,丹参的醇溶性越高,而商洛恰好在这个产区的中间位置,在这里生长的丹参这两个值很平衡。”赵宏光说,继商洛丹参在全国首家获得GAP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之外,天士力商洛丹参种植基地还获得中国中药协会颁发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认定证书,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丹参种植基地,丹参太空育种试验工作更是全国领先,培育出的“天丹1号”和“天丹2号”两个丹参优良品种已通过陕西省新品种审定,“商洛丹参”成功入选陕西“十大秦药”。
  作为一名中药材科研人员,赵宏光的研究方向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中药材产地加工,他认为种子是农业产业的“芯片”,“陕西丹参的种子资源都在商洛,铜川、宝鸡、渭南等地的丹参种子用的都是商洛这边培育的,可以说商洛对‘秦药丹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年来,商洛天士力丹参种植基地、柞水五味子种植基地、洛南连翘种植基地、丹凤山茱萸种植基地成功入选陕西“中药材种植模范基地”。香菊药业等12家企业、合作社种植的19个中药材品种成功入选我省首批“定制药园”。
  目前,必康、盘龙、香菊、欧珂、泰华等5家制药企业40多种剂型的160多个品种通过了GMP认证。其中香菊片、盘龙七等系列产品全国驰名,并于2020年8月成功跻身我省15个“秦药”中成药优势品种之列。天士力丹参滴丸作为我国第一个打入美国市场的中药产品,已经成为我市打开国内国际医药市场的一张王牌。
  “我们将以做大做强‘十大商药’品牌、建设中国西部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化发展,提高综合效益,为打造‘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林业局局长张新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