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一生诠释着初心和使命
本报记者 李 亮 王江波
文章字数:3385
  1978年冬天,一位正在读《陕西青年》的初中教师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这些杂志上的好文章抄录下来。对,不光是杂志,还有报纸,不只是抄写,还可以把有价值地剪贴下来,他心想。
  于是,暗黄的灯光下,他拿起本子,开始了第一篇的抄写。
  一晃,43年过去了,一本变成了56本,一篇变成了上万篇,中年教师变成了白发老人。
  未变的,是他的初心。
  想为党做一点点事
  2021年11月29日,商南县清油河镇清油河社区一个农家小院里,太阳透过门缝,照在一个白发稀疏的老人身上。
  老人叫陈邦廷,今年76岁。他正坐在方桌旁,把一张《人民日报》平铺在桌子上。左手轻轻抬起报纸一角,右手拿起剪子,横剪剪,竖剪剪,不一会功工夫,《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被修剪整齐地粘贴进最新一卷的党史专论中。
  老人身旁的墙上,挂着一排报纸:《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教师报》等。在教育岗位干了41年的他认为,共产党员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身份,教育和学习则是他终生的事业。
  由于那个年代报纸杂志非常稀缺,为了能将那些有价值的内容保存下来,从1978年年底,他便开始了抄写和剪贴的习惯。“一开始就是想着教师嘛,应该多学习,广泛地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国家方针政策,在剪贴和抄写的过程中,反复阅读,更好地掌握知识。”陈邦廷微笑着说道,“慢慢地,就觉得做这些事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至于是什么意义,也没多想。反正,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40多年过去,他已经有自己的书屋,取名为“农家书屋”。书屋干净素雅,一张沙发、一个茶几之外,便是一面墙的书,文学、历史、教育等书籍摆放整齐,类目丰富。最显眼的是中间摆放着的剪贴专辑。为了方便查阅,他将这些剪贴本做了详细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中共党史资料类”(共二十八卷)、“教师与职业道德类”(共十三卷)、“做人与养生类”(共十二卷)、《文史资料类》(共三卷);每类书又按照内容细分为不同的篇,如党史资料类又分为《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篇》《歌颂伟大的党篇》《论党风篇》《党的廉政建设篇》《建党百年华诞篇》等;每本书的书脊和封面上都用统一的字体详细地标注着类目、篇名及卷次;每册首页有目录,每页都标注着页码。随手打开一本《党史专论篇》,目录里分列着《初心如磐向未来》第1页,《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2-3页……
  翻开最早的一本剪贴专辑《教师与职业道德》,第1页是摘自1978年11月《陕西青年》的一篇《学习谚语》:刀钝石头磨,人笨要勤学;不虚心,不知事,不实干,不成事……翻过几页后,可看到一些剪贴下来的报纸文章:《艰苦奋斗篇》《自学成才十例》《青少年文明礼貌生活举例》等,有一篇文章的落脚处印有一九八一年第一期的字样。
  据陈邦廷介绍,目前,他收录的《剪贴专辑》共约8000多页,收集材料6万多篇;有较早的文史材料,从网络、书本上很难搜索到;部分文章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情辞恳切、哲理深远。
  2004年,陈邦廷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并将组织关系转接到村党支部。他说:“一个忙碌了几十年的人,突然闲了下来,肯定是不适应的。退休了,时间就充足了,在外面干了几十年,现在回来了,也确实想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既能充实生活,又能帮村上解决一些问题,一举两得。”他自费订阅了《教师报》《陕西老年报》《家庭医生报》等十多种报纸杂志,也会隔三岔五去社区搜集出每一期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社区的同志见我常去,很多时候就会给我把报纸整理好,我很感激他们,这些报纸对我来说太珍贵了。”陈邦廷说。
  “每天看报、找出有保存价值的内容剪贴,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习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陈邦廷说。他还有个想法,在他百年之后,打算把这些资料完整地赠给当地的党史办。
  “《剪贴专辑》是教育子孙后代学好党史,坚定党的信念,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的活教材。”陈邦廷缓缓地说道,“党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我也想为我们的党做一点点事。”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初心。
  共产党员就要干一辈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之后,陈邦廷老人积极主动发挥余热,在坚持剪贴之余,还自谋了三份“工作”:义务宣讲员、义务调解员和群众脱贫致富好帮手。
  《坚定党的信念,争做合格党员》《爱国从爱岗做起》《用心山成玉,用心土变金》……一篇篇讲座材料,是他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最好诠释。近年来,他先后为在校教职工、学生、镇村干部义务宣讲30多次,每一篇讲座材料他都悉心准备。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活动中,他为学生讲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在清油河镇中学,为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专题系列讲座6次;在清油河镇党员干部大会上,做“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辅导报告;今年7月,受社区邀请,贡献出自己珍藏的《党史资料剪贴专辑》,在社区举行专辑展,并为社区群众做了主题报告。“陈邦廷通过个人剪贴党史资料经历的讲述,抒发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感染了很多群众,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清油河社区干部徐凡说。
  2020年9月,社区一对中年夫妻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要去县里办离婚手续。在他们去县上的当天早上,陈邦廷得知了此消息,立即赶到公交车站,从公交车上把他们俩拉下来,倾听他们的吵架缘由,耐心劝说调解,促使矛盾化解,两口子重新和好。像夫妻闹矛盾、婆媳闹矛盾、邻里之间吵架这样的事情,他调解过的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陈邦廷在村上德高望重,好多人都曾当过他的学生,他说的话邻里乡亲都愿意听。”清油河镇干部孔佩说。为此,社区在陈邦廷家挂牌设立了“百姓说事点”,群众有矛盾都可以找他调解;聘请他为村上“有理大家评”的评议团成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使邻里间和睦相处。
  清油河社区磨沟三组贫困户陈明龙是陈邦廷的学生。陈明龙在发展产业初期,为寻找致富项目而发愁,陈邦廷主动陪着陈明龙去县上有关部门咨询政策,到县内几个养猪、养鸡、养鹿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多方考虑后,陈明龙决定养殖梅花鹿。2016年11月,陈明龙的25只梅花鹿进场喂养。“当时感觉到责任非常重大,养殖项目是我最先推荐的,假如鹿场办垮了,一个穷家小户,东拼西凑拿出全部的钱打了水漂,我将如何向组织和陈明龙全家交代。”陈邦廷回忆道。在后来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资金不足、鹿价突然上调、防疫管理技术薄弱等很多棘手的问题。陈邦廷忙前忙后,给陈明龙拿出2万元,与陈明龙一起共渡难关,使问题得到逐项解决。
  如今,梅花鹿已由25只增加到53只,陈明龙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了盈余。陈邦廷说:“陈明龙真正要把产业做大做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我有生之年仍要锲而不舍地帮他。”
  清油河荡涤良好家风
  “一个家庭好比是一块苗圃,家训是苗圃的泥土,家长就是苗圃的园丁,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株株幼苗在良好家训的沃土上茁壮成长。”这是陈邦廷常说的一句话。在他家客厅的墙壁上有一幅牌匾,上面刻着:治家立业遵循克勤克俭,社会处世奉行尽善尽美。而这20个字,就是他制定的家训。
  提起陈家良好家风的形成,还得从父辈身上谈起。父亲对陈邦廷十分严厉,若有半点越规的表现,父亲便时时叮咛、处处告诫。父亲常教他“弟子规”“百家姓”等中国传统文化,还教他背诵义门陈氏《教子经》中的谦、谨、宽、仁、温、良、勤、俭、智、勇、孝、信、礼、让、恒、专十六字,注重培养他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自1988年立下家训后,作为一家之主,他都从处事的细处、小处入手,给孩子们作表率,教育儿孙们在社会上争做合格公民,展现良好家风。也因此,陈邦廷一家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标兵”“商洛最美家庭”“五好家庭”,还获得全县敬老好儿女“金榜奖”,儿子陈明宏多次被评为全县“慈善之星”,孙女陈梦月荣获全县“美德少年”称号。
  在二楼“农家书屋”设立的“荣誉角”,至今还存放着锦旗、奖杯、铜牌等多项荣誉。正如儿子陈明智曾在“欢乐一家亲”的家庭微信群里发自肺腑的感言:“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我们铭记在心,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前行的精神支柱,也将激励着晚辈牢记家训、严守家风、代代传承、人人受益。”
  风华正茂拓荒牛,古稀之年仍奋进。青山见证了他的初心,如今,陈邦廷依然忙碌,坚持剪贴,每天读报看报;发挥余热,为群众排忧解难;教育子女,传承良好家风……他用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他所说——报纸可能发黄,初心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