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工红薯粉条走俏
白志鑫
文章字数:1133

  12月6日,记者走进丹凤县商镇社区,村民张书成一家正忙着晾晒粉条。小小的院子里,绳子上挂满了晶莹的红薯粉条。
  今年56岁的张书成做手工红薯粉条已有3年多时间,每到冬天,他就早早收购红薯,当气温降到零下时,便开始制作粉条。今年,他从12月2日开始制作手工红薯粉条,已经生产了1500多公斤。
  “最近来买的人特别多,现在已经卖了2000斤了。”张书成一边将扎好的粉条往绳子上挂,一边兴奋地说。
  说起加工粉条,张书成讲得头头是道:“粉条要想好吃,最重要的是原料。红薯粉主要是通过提取红薯中的淀粉制作而成,制作过程首先要挑选品质好的红薯作为原材料,然后洗净晾干,用机器刮皮、绞碎、过滤、沉淀、晒粉,再将粉浆翻、盘、拉等,随后将吊出的粉条缓缓滑入滚水中,顷刻间就变成浅褐色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红薯粉条,做好后还要放入冷库定型、晾晒等。”
  为保证红薯粉条的品质和口感,张书成坚持用传统的制作工艺,严把关各个制作环节,以保证粉条的口感。
  “手工制作的粉条,由于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好多做粉条的农户都改成机械生产了,但是传统工艺制作出的粉条入口劲道爽滑、耐水煮,特别好吃。”张书成说,“虽然现在购买机械加工粉条很方便,但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手工制作的粉条口感好、更劲道,手工红薯粉条的市场认可度很好,很有发展前景。”
  张书成原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张书成家里的日子好了起来,还盖上了新房子。2018年,张书成一家脱了贫,办起了手工粉条家庭作坊。“政策好,人干啥都有奔头。”张书成笑呵呵地说。
  每年入冬做红薯粉条时,是全家最忙的时候。晒粉的那十几天,他天天盯着电视或者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看,楼上楼下跑几十趟搬运晒好的粉。为了节省成本,家里大部分的活都是他一个人包了。晒好红薯粉后,张书成要开着借来的小货车将红薯粉运到粉条加工厂,再雇上10多名帮手一起制作手工粉条。
  张书成告诉记者,由于缺乏资金,他无力购买设备、建冷库,所以每次都是去别人的粉条加工厂借设备来生产,然后支付机器使用费和工费。
  “一车只能拉2000斤粉,不一定每天都能生产,所以产量比较受制约。”张书成说。
  张书成去年制作了4500多公斤粉条,卖了近9万元。今年,他想继续扩大生产,多赚点钱争取完善设备,再成立手工红薯粉条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手工红薯粉条生产中来。“这样一来,也不用来回折腾耗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每天都能生产,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我们的粉条远近闻名,不愁销路,都不用出去卖,人们自己就找上门来买了。”张书成自豪地说,“在销量不愁的情况下,最盼望的就是增加产量,拓宽销路,卖出更多的红薯粉条。”
  如今,对张书成一家而言,那挂在太阳下棕褐色的红薯粉条,是他一家人生活的全部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