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县
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费寿林 李字武 谢 丹
文章字数:1024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在柞水县曹坪镇银碗村,玄参丰收的喜悦,冲淡了冬日的寒冷。村民们翘首以盼,等着药企上门收药,为一整年的辛苦付出即将变成收益而欢呼。
  清早,笔者随着收药车辆来到了银碗村二组村民翟安楼家。年过五旬的她忙着把一筐筐沉甸甸的玄参进行称重、装车。当拿到10多张钞票时,老人满脸欢喜。
  “去年看到邻居种药材挣到钱了,我们今年也试种了七八分地,这次卖了1000多块,明年还想再种一些。”翟安楼笑眯眯地说。
  像翟安楼老人一样种植中药材的村民,在曹坪镇就有950户。今年,曹坪镇有7个村(社区)总共发展玄参1840亩,已累计回收玄参400吨,日烘干加工10吨,亩产增收3200元。
  去年以来,曹坪镇积极对接订单种植企业——柞水县凯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积极与群众签订回收合同,通过集中采收、统一销售模式,彻底解除药农后顾之忧。
  “我公司立足当地资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无偿为群众提供药苗、种子、化肥和技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生产效益。目前,玄参及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辐射到全县8个镇办的26个村(社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柞水县凯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付林说。
  柞水县凯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借助科技部定点扶贫契机,在签订回收合同的同时,在药材种植基地建立了中药材交易中心,以社区工厂的形式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难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长期就业岗位和临时性用工岗位,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共享发展成果的可喜局面。
  曹坪镇窑镇社区居民金玉在工厂附近带孩子上学,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打零工,她觉得这样两全其美:“娃一上学,我也没事干,在这儿上班贴补家用也挺好的,一个月基本能收入两千块左右。”
  “我们社区工厂安置周边群众26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多元。解决当地移民搬迁群众临时就业17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窑镇社区党支部书记殷高晖说。
  今年以来,柞水县通过科技研发、订单种植、龙头企业培育等措施,围绕品种引进、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订单销售、品牌打造等环节,不断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把中药产业打造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目前,全县8个镇办20多个村(社区)已经建立玄参、菊花、白术、柴胡、丹参、黄芩、连翘、五味子、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基地2万多亩,中药产业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