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写春联沁墨香
赵立新
文章字数:1343
  春节前,四面八方的人都归“巢”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喜庆醒目的春联,远远望去如木棉开花,又如穿戴一新的少女,村子里立刻就有了年的色彩和味道。虽然千百年来,春节的风俗今非昔比,但春联却一直是春节中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辟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宋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此事。春联始于五代。后蜀君主孟昶亲笔在桃板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春联了。家乡人对春联的看重,有着历史的流风余韵。我们赵姓族人祖籍湖广枣阳,客家人的特性,一是筚路蓝缕而来;二是坚守和传承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典雅考究的春联便是其中之一。每一座祠堂、牌坊的楹联,内容可以是固定不变的,如“派分枣阳家声远,庆衍商山世泽长”,但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春联则是与时俱进,常写常新。
  哥哥1948年从丹江中学肄业回乡务农,算得上是乡里的文化人,他就是在看春联、抄春联、写春联中,成长为一名乡土书法爱好者,家中常备着墨汁与毛笔。一到腊月底,左邻右舍和邻村的亲戚朋友便把写春联的红纸送到我家。对联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古诗“五言”与“七律”有干系,其他对联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写之前,先要编出大门和屋门的春联词,从“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到“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屋门是“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尺幅之间藏巨变。不要看春联小,但它反映了很深的传统文化,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哥哥写好后给他们一一送回,苍劲端庄的字体,村里人感到新鲜。家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此时,父亲脸上充满着自豪,哥哥也因能为乡邻做点事而高兴。
  几十年来,每到过年前,哥哥在家里的大方桌上铺上红纸,墨香弥漫,笔下生风,红纸上的字就有了灵性,家里也有了年的氛围。无论是对幸福生活的祈望,还是对时代的讴歌,总觉得手写春联更能表达家乡人的真情实感。进入耄耋之年,哥哥视力严重下降,看书报、练书法有时还要借助放大镜,但他仍然初心不改,终年以笔墨为伴。83岁那年重阳节,他带病挥毫写下了“年逾八旬欲何求,飞舟逐浪任漂流,放大镜下读书报,信步坦道也自由”的壮语。
  留有墨香的手写体春联,不仅笔力银钩铁画,而且内容也颇为考究,不落窠臼,大有“德智兼备思远举,知行并重效前贤”之意。家乡人还尽可能地切合自己的特点,在“历添新岁月,春满归山河”中挑选心仪的春联内容,以求别具一格。
  时至今日,人们很少自己写春联,一进腊月,春联市场花样繁多,林林总总,各种质地,各种字体的春联应有尽有、省事方便。但家乡人还是喜欢红底黑字的手写体春联,总感觉那些从机器里“走出来”的春联,没有沁人心脾的墨香,缺少一些味道。
  春联这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成了文人墨客展示才情的载体。文化名人的推波助澜,更增添了春联的魅力。笔者家乡杨峪河镇老年学会,每年腊月底都会组织学会中书法人士义写春联,书写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与祝福。春节时,看到家家门上贴的新春联,一眼就能认出来是谁的笔体,逐字逐句品味每一副春联,是一种劳动成果的分享,也是一个咂味春天的过程。
  春联就像一枝不凋谢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符号。